
0人評分過此書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知识系列读本 编委会
- 总序
-
作者前言
-
1 笔者对研究的理解
-
1.1 研究是传承活动
-
1.2 研究是系统工程
-
1.3 研究是创新活动
-
-
2 笔者对语义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
2.1 语义学既是综合学科,又是交叉学科
-
2.2 语义学发展的契机
-
2.3 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无底洞
-
2.4 国外出版的语义学著作
-
-
3 笔者对语义学课程教学的理解
-
3.1 核心内容: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
-
3.2 语义学与语用学在教学中应该相互区别
-
3.3 国内出版的语义学著作
-
-
-
语义学简史
-
第一章 “语义学”追本溯源[1]
-
1.1 引言
-
1.2 国内一些出版物中存在的问题
-
1.3 语义学的渊源
-
1.4 结语
-
-
-
语义学的分类
-
第二章 语义学的分类
-
2.1 引言
-
2.2 洋洋大观的语义学
-
2.3 以语言学为界进行分类
-
2.4 从语言表达层面进行分类
-
2.5 从音、形、义三个层面进行分类
-
2.6 从历时角度进行分类
-
2.7 意义研究的分类模式
-
2.8 结语
-
-
-
语音和语义的关系
-
第三章 音义学简论
-
3.1 引言
-
3.2 音义学定义
-
3.3 音义关系类型举例
-
3.4 音义学研究的进展
-
3.5 结语
-
-
-
意义的本质
-
第四章 关于意义本质的主要理论
-
4.1 引言
-
4.2 关于意义本质的主要理论
-
4.3 指称说
-
4.4 意念说
-
4.5 行为反应说
-
4.6 用法说
-
4.7 验证说
-
4.8 真值条件说
-
4.9 语义三角关系
-
4.10 结语
-
-
第五章 意义的五要素说:对象、概念、符号、使用者和语境
-
5.1 引言
-
5.2 意义的不确定性
-
5.3 意义的22种定义
-
5.4 意义的理论
-
5.5 七种类型的意义
-
5.6 意义的五要素说:对象、概念、符号、使用者和语境
-
5.7 结语
-
-
-
词汇语义学
-
第六章 词汇之间的关系和词汇语义学的核心
-
6.1 引言
-
6.2 词汇之间的关系
-
6.3 多义性: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核心
-
6.4 结语
-
-
第七章 同义关系:本质、根源及其文体学价值
-
7.1 引言
-
7.2 同义关系及词汇的风格意义
-
7.3 同义关系:文体学研究的范畴
-
7.4 同义词是一个模糊范畴
-
7.5 结语
-
-
第八章一词多义现象: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和不足[1]
-
8.1 引言
-
8.2 理论背景简介
-
8.3 什么是概念隐喻理论
-
8.4 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
8.5 结语
-
-
-
词汇及概念层面的主要语义学理论
-
第九章 词汇及概念层面的主要语义学理论
-
9.1 引言
-
9.2 词汇及概念层面的主要语义学理论
-
9.3 语义场理论
-
9.4 并置理论
-
9.5 语义成分分析
-
9.6 词项空缺现象及界定
-
9.7 词汇空缺的跨文化研究
-
9.8 词汇空缺的语义填补及修辞作用
-
9.9 框架语义学
-
9.10 义元理论
-
9.11 结语
-
-
-
词组层面的主要语义学理论
-
第十章 成语的意义、特性和理据
-
10.1 引言
-
10.2 英语成语的特性
-
10.3 英语成语特性的相对性
-
10.4 成语意义的认知理据
-
10.5 结语
-
-
第十一章 惯用搭配的形象表现
-
11.1 引言
-
11.2 理论背景:惯用搭配的含义及特点
-
11.3 以往研究回顾:成果和不足
-
11.4 来自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解释
-
11.5 形象表现的创造力和语言功能
-
11.6 结语
-
-
-
句子语义学
-
第十二章 句子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
12.1 引言
-
12.2 句子和句子语义学
-
12.3 句子作为表达一个思想的句法完整的表达式
-
12.4 作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个组成部分的句子
-
12.5 作为众多组成部分和参与角色的句子
-
12.6 结语
-
-
第十三章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
13.1 引言
-
13.2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类型
-
13.3 蕴涵
-
13.4 预设
-
13.5 结语
-
-
第十四章 信息结构
-
14.1 引言
-
14.2 信息结构:概述
-
14.3 信息结构的表现形式:语言标记
-
14.4 英语中的信息结构
-
14.5 主位结构:概述
-
14.6 简单主位
-
14.7 多重主位
-
14.8 信息结构与主位结构
-
14.9 信息结构/主位结构和语篇意义
-
14.10 结语
-
-
第十五章 题元角色
-
15.1 引言
-
15.2 传统的句子成分在意义分析上的不足
-
15.3 题元角色
-
15.4 题元角色的鉴别方法
-
15.5 题元角色和句子成分的关系
-
15.6 题元角色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
15.7 结语
-
-
第十六章 事件图式、题元角色、基本句型以及句子意义的实现
-
16.1 引言
-
16.2 事件图式(event schema)
-
16.3 事件图式(event schema)和题元角色
-
16.4 事件图式和基本句型的关系
-
16.5 结语
-
-
-
认知语义学
-
第十七章 原型理论
-
17.1 引言
-
17.2 范畴划分的重要性
-
17.3 原型理论的提出
-
17.4 原型理论 (Prototype Theory)
-
17.5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
17.6 结语
-
-
第十八章 意象图式理论
-
18.1 引言
-
18.2 什么是意象图式
-
18.3 常见的意象图式和主要特点
-
18.4 意象图式理论的发展轨迹
-
18.5 结语
-
-
第十九章 隐喻意义的体验性:实证研究[1]
-
19.1 引言
-
19.2 理论背景简介
-
19.3 研究方法
-
19.4 语料统计结果
-
19.5 结语
-
-
-
形式语义学
-
第二十章 形式语义学简介
-
20.1 引言
-
20.2 形式语义学的起源、发展及核心内容
-
20.3 谓词逻辑和命题逻辑
-
20.4 简单句的形式化
-
20.5 谓词逻辑与简单句的语义
-
20.6 合成句[1]的形式化
-
20.7 命题逻辑与合成句的语义
-
20.8 形式语义学的贡献和不足
-
20.9 结语
-
-
- 参考书目
-
附录
-
描写“思想”及“感觉”的句子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