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孩子們走上戰場,會是怎樣的情況?」
沖繩在地文史專家透過證言與文獻,
揭開沖繩戰役中最黑暗、最不忍直視的一頁,
看見沖繩人民難以忘卻的傷痛,及對和平的堅持。
1945年的沖繩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最慘烈的戰役,美軍登陸沖繩後短短三個月間,奪走了20萬人的性命,其中逾12萬為沖繩縣民。在日本政府的強制動員下,沖繩未滿18歲的少年少女們紛紛被送上前線,協助日軍作戰、照顧傷患,甚至被賦予了護送天皇照片「御真影」到安全地點的機密任務。
在被稱之為「鐵之暴風」的無情炮火中,有的孩子轉瞬犧牲,有的孩子背上了炸彈後就一去不回,有的孩子搭乘的疏散船遭到擊沉,有的孩子被日軍強迫「集體自盡」,而有的則在逃難中見證父母親友的死亡,成了戰爭孤兒……。
本書從沖繩民眾的角度出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美軍和日軍的激烈交戰之外,屬於沖繩平民──特別是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作者川滿彰從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吞併談起,進而談到日本政府對沖繩孩童施行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沖繩的少年少女們被徵召為士兵及護士、加入學徒隊,走上戰場的恐怖經歷,書中都有寫實而細緻的描寫。
沖繩戰是沖繩人不曾淡忘的歷史記憶,經由本書,我們不但可以深入了解沖繩的過去,也可以進一步體認沖繩人對戰爭的警醒和反思。
沖繩在地文史專家透過證言與文獻,
揭開沖繩戰役中最黑暗、最不忍直視的一頁,
看見沖繩人民難以忘卻的傷痛,及對和平的堅持。
1945年的沖繩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最慘烈的戰役,美軍登陸沖繩後短短三個月間,奪走了20萬人的性命,其中逾12萬為沖繩縣民。在日本政府的強制動員下,沖繩未滿18歲的少年少女們紛紛被送上前線,協助日軍作戰、照顧傷患,甚至被賦予了護送天皇照片「御真影」到安全地點的機密任務。
在被稱之為「鐵之暴風」的無情炮火中,有的孩子轉瞬犧牲,有的孩子背上了炸彈後就一去不回,有的孩子搭乘的疏散船遭到擊沉,有的孩子被日軍強迫「集體自盡」,而有的則在逃難中見證父母親友的死亡,成了戰爭孤兒……。
本書從沖繩民眾的角度出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美軍和日軍的激烈交戰之外,屬於沖繩平民──特別是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作者川滿彰從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吞併談起,進而談到日本政府對沖繩孩童施行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沖繩的少年少女們被徵召為士兵及護士、加入學徒隊,走上戰場的恐怖經歷,書中都有寫實而細緻的描寫。
沖繩戰是沖繩人不曾淡忘的歷史記憶,經由本書,我們不但可以深入了解沖繩的過去,也可以進一步體認沖繩人對戰爭的警醒和反思。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譯者簡介
- 推薦序 如果當時美軍登陸的是台灣……/朱惠足
- 推薦序 從孩子的視角思考戰爭/阿潑
- 台灣版序 從我的父親談起
-
前言 如果兒時發生戰爭
-
對戰爭深信不疑的日子
-
沖繩戰尚未釐清之處——一般縣民的戰歿者人數
-
沖繩島南部孩子們的戰歿者人數
-
-
第一章 孩子們的教育——成為士兵之路
-
成為日本人之路——同化教育、皇民化教育的起源
-
從琉球國到日本國
-
國家利益與學校
-
明治政府的學校「會話傳習所」
-
培養愛國心與忠誠心的學校
-
以愛國心「守護南方國門」
-
-
御真影和《教育敕語》
-
御真影及《教育敕語》進入校園
-
《教育敕語》的完成經過
-
被神格化的御真影和《教育敕語》
-
-
學校所教的戰爭
-
日俄戰爭與孩童
-
英靈與孩子們
-
小學校的變遷與國定教科書
-
國定教科書——忠誠之勸
-
-
少國民的回憶——為了贏到最後
-
一九四一年前後的經驗談
-
初等科四年級:一九四○年——皇紀二六○○年祭
-
初等科五年級:一九四一年——參加青少年團
-
初等科五年級: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開始
-
高等科一年級:一九四三年——學校的狀況
-
高等科二年級:一九四四至四五年——課程中斷
-
指導要領《決戰教育之經營》與孩子們
-
-
-
第二章 成為士兵的少年少女們
-
上戰場的過程
-
被送上戰場的少年少女們
-
賦予所有男性士兵身分
-
《兵役法》改訂
-
太平洋戰爭前後的少年少女
-
第三十二軍的創設與少年少女
-
-
鐵血勤皇隊的編制
-
學徒戰場動員的決議
-
志願手續
-
鐵血勤皇隊、通訊隊的編組
-
實施護理訓練
-
-
上戰場
-
第三十二軍的沖繩戰計畫
-
鐵血勤皇隊及通訊隊的動員人數、戰死者數
-
女子學徒隊的動員人數、戰死者數
-
配置到中南部
-
鐵血勤皇隊及通訊隊——中南部的戰場
-
女子護理學徒隊——中南部的戰場
-
為何在六月十八日下達解散命令
-
第三中鐵血勤皇隊與名護蘭學徒隊——北部的戰場
-
宮古島與八重山群島的學徒們——飢餓與瘧疾
-
-
山原的少年兵及護鄉隊
-
護鄉隊的目的
-
護鄉隊的徵召
-
護鄉隊的訓練
-
第一護鄉隊的戰場
-
第二護鄉隊的戰場
-
少年兵們的離隊與解散
-
-
編入防衛隊、義勇隊、挺身隊的少年少女
-
防衛隊
-
義勇隊、挺身隊、救護班、炊事班
-
伊江島的少年兵
-
加入救護班、炊事班的少女
-
波照間島的挺身隊
-
以《義勇兵役法》預備本土決戰
-
-
-
第三章 從戰場活下來的孩子
-
參與學童疏散的孩子
-
「艦砲槍口下的殘渣」
-
學童疏散與對馬丸遭擊沉的事件
-
飢餓、寒冷、寂寞(YASAN、HISAN、SHIKARASAN)
-
返鄉
-
-
「集體自盡」的孩子
-
渡嘉敷村、座間味村的事件
-
「集體自盡」的背景
-
「視為間諜」與「軍官民同生共死」
-
「集體自盡」的孩童人數
-
-
戰場上的孩子
-
各戰場的證言
-
身陷鐵之暴風的孩子們——南部戰場
-
在南部戰死的孩子
-
在中北部戰死的孩子
-
孩子們在北部山中目睹的事件
-
被虐殺的居民與孩童
-
瘧疾與孩童
-
-
-
第四章 戰禍中的教師與御真影——皇民化教育的結局
-
御真影的處理方式
-
教師們的沖繩戰
-
比孩子們更重要的御真影
-
十十空襲與御真影
-
御真影奉遷相關事宜
-
-
組成御真影奉護隊
-
組織御真影奉護隊
-
一開始的三位奉護隊員
-
與奉護隊一起行動的人們
-
-
將所有御真影送至山原
-
將御真影奉遷至山原
-
孩子們眼中極機密的御真影奉遷狀況
-
孩子們在奉遷中扮演的角色
-
扛起御真影的少年
-
-
在山中擺盪的御真影
-
美軍登陸及進攻北部
-
奉燒明治、大正的御真影
-
來回擺盪的御真影
-
奉燒昭和天皇的御真影
-
投降的奉護隊員
-
-
被迫站上戰場的教師
-
殉職的校長
-
戰爭時期教師的角色
-
不被允許疏散、離職的教師
-
日本本土御真影的結局
-
-
-
第五章 戰爭孤兒的戰後
-
戰爭孤兒處置的實際狀況
-
戰爭孤兒的起點
-
無從計算的戰爭孤兒
-
由美軍管理的孤兒院
-
琉球政府的戰爭孤兒調查
-
-
從證言看戰爭孤兒的戰後
-
抱著妹妹活下來的少年
-
自幼失去雙親的姊妹
-
清楚記得戰時情況的少年
-
-
- 終章 混合存在的國家主義與國民主權
- 後記
- 註釋
- 參考文獻
- 譯後記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