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於體內。
我們無法只要「健康」,不要「疾病」。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暗喻,潛意識透過它提醒我們內心的不完整,可以說是最忠實的朋友。
本書兩位作者為德國心理學家,一位接受靈性傳統的訓練,另一位則專精於自然療法及心理治療。1983年他們合著本書,石破天驚地提出「身心一體」的醫療概念,旋即席捲歐美,揭開身心整合醫學的風潮。
疾病象徵著內心的陰影、恐懼、不成熟,當我們透過症狀,覺察到潛意識裡未被滿足的需求時,藉由承認、處理、教育、整合這些需求,療癒將會加速。
因此,疾病是通往完整的道路,我們不能逃避、忽視、厭棄它。
尊重疾病,調整自己的內在,療癒就會從完整與合一之中泉源般地湧出。
書中詳列各種身體系統與器官症狀所指涉的心理意義:氣喘患者是否抗拒生命的黑暗面,而心臟不適者可能未讓理智與感情得到平衡?作者提醒,在解讀症狀時,要注意以下原則:忽略功能層面所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找出症狀出現時生活中不尋常之事、自問「症狀阻止我做什麼?」和「症狀使我做什麼?」等等。
書中對疾病的解讀,並不是診斷標準,但讀者可以按照書中教導,問問疾病這位好友向自己提供了什麼誠實的建言,進而掌握療癒與整合的契機。
疾病與健康是對立的兩面,而療癒,是超越這份對立。
我們必須從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醒來,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療癒。
共同推薦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許瑞云(《哈佛心醫師》作者、唐娜‧伊頓能量醫療高階能量治療師)
崔玖(國家醫學與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美珠(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本書特色
★身心醫學重要經典,德文版出版35週年,重新修訂上市!
★加州整合學院指定閱讀,扭轉多年來人們對「健康」、「疾病」與「治療」的看法!
★附身體部位與心理象徵意義一覽表,身心對應關係一目了然!
它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於體內。
我們無法只要「健康」,不要「疾病」。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暗喻,潛意識透過它提醒我們內心的不完整,可以說是最忠實的朋友。
本書兩位作者為德國心理學家,一位接受靈性傳統的訓練,另一位則專精於自然療法及心理治療。1983年他們合著本書,石破天驚地提出「身心一體」的醫療概念,旋即席捲歐美,揭開身心整合醫學的風潮。
疾病象徵著內心的陰影、恐懼、不成熟,當我們透過症狀,覺察到潛意識裡未被滿足的需求時,藉由承認、處理、教育、整合這些需求,療癒將會加速。
因此,疾病是通往完整的道路,我們不能逃避、忽視、厭棄它。
尊重疾病,調整自己的內在,療癒就會從完整與合一之中泉源般地湧出。
書中詳列各種身體系統與器官症狀所指涉的心理意義:氣喘患者是否抗拒生命的黑暗面,而心臟不適者可能未讓理智與感情得到平衡?作者提醒,在解讀症狀時,要注意以下原則:忽略功能層面所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找出症狀出現時生活中不尋常之事、自問「症狀阻止我做什麼?」和「症狀使我做什麼?」等等。
書中對疾病的解讀,並不是診斷標準,但讀者可以按照書中教導,問問疾病這位好友向自己提供了什麼誠實的建言,進而掌握療癒與整合的契機。
疾病與健康是對立的兩面,而療癒,是超越這份對立。
我們必須從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醒來,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療癒。
共同推薦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許瑞云(《哈佛心醫師》作者、唐娜‧伊頓能量醫療高階能量治療師)
崔玖(國家醫學與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美珠(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本書特色
★身心醫學重要經典,德文版出版35週年,重新修訂上市!
★加州整合學院指定閱讀,扭轉多年來人們對「健康」、「疾病」與「治療」的看法!
★附身體部位與心理象徵意義一覽表,身心對應關係一目了然!
- 封面
- 【推薦序一】整合新論說
- 【推薦序二】意義、象徵與精神轉化——疾病篇
- 【推薦序三】以病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疾病
- 【譯者序】與身體對話
- 前言
-
PART 1 認識疾病與療癒
-
1 疾病與症狀
-
2 對立與合一
-
3 陰影
-
4 善與惡
-
5 疾病是人的本質
-
6 尋找原因
-
7 深入探究的技巧
-
-
PART 2 症狀及其意義
-
8 感染
-
9 抗拒
-
10 呼吸
-
11 消化
-
12 感覺器官
-
13 頭痛
-
14 皮膚
-
15 腎臟
-
16 性欲和懷孕
-
17 心臟與循環
-
18 運動系統與神經
-
19 意外事故
-
20 精神症狀
-
21 癌症
-
22 愛滋病
-
23 怎麼辦?
-
- 【附錄】器官和身體部位的心理意義
- 【延伸閱讀】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