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本書以白話文說明自1901年至2023年,總共1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對人類的貢獻
- 序言
- 編輯方針
- 1901 發現X射線
- 1902 發現塞曼效應
- 1903 放射性物質的研究
- 1904 發現氬(Ar)元素
- 1905 陰極射線的研究
- 1906 發現了電子並且測定質荷比
- 1907 發明光學干涉儀並且使用於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的研究
- 1908 發明了一種使用干涉現象而經由攝影再現色彩的方法
- 1909 對無線電報發展的貢獻
- 1910 對氣體和液體狀態方程式的研究
- 1911 發現影響熱輻射的定律
- 1912 發明氣體蓄積器的自動調節閥而使用於控制燈塔和浮標
- 1913 液化氦氣(He)的成果
- 1914 發現晶體中X射線的繞射現象
- 1915 以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 1917 發現X射線的散射現象
- 1918 發現能量量子
- 1919 發現極隧射線的都卜勒效應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的分裂現象
- 1920 發現鎳鋼合金於精密物理中的重要性
- 1921 發現光電效應的原理
- 1922 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
- 1923 基本電荷數值及光電效應的研究
- 1924 發現X射線的光譜及應用
- 1925 發現支配原子和電子碰撞的定律
- 1926 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降平衡
- 1927 發現及展示電磁輻射粒子性的康普頓效應/發明雲霧室觀察α粒子與電子的軌跡,得到原子與粒子的交互作用。
- 1928 發現瑞查森定律
- 1929 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
- 1930 提出拉曼效應
- 1932 創立量子力學及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1933 提出薛丁格方程式/提出狄拉克方程式
- 1935 發現中子
- 1936 發現宇宙射線/發現正電子
- 1937 晶體的電子繞射
- 1938 利用中子轟擊產生的感生放射以及發現超鈾元素
- 1939 發明迴旋加速器及電磁型同位素分離器
- 1943 發展了核物理中的分子束方法及發現質子磁矩
- 1944 發現核磁共振
- 1945 發明包利不相容原理
- 1946 高壓物理方面的貢獻
- 1947 高層大氣物理學的研究及發現阿普爾頓層
- 1948 改進威爾遜雲霧室,核物理及宇宙射線的貢獻
- 1949 以核作用力的理論預言介子的存在
- 1950 發明新的照相技術及發現p 介子
- 1951 以人為方式分裂原子
- 1952 發展出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
- 1953 發展出相位差顯微技術方法
- 1954 量子力學中波函數的研究/發明重合方法
- 1955 發現氫原子的精細結構/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的磁矩
- 1956 發明電晶體
- 1957 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 1958 發現並且解釋契忍可夫效應
- 1959 發現反質子
- 1960 發明氣泡室
- 1961 原子核中的電子散射現象的研究以及核子結構的發現發現伽馬射線的無反衝共振吸收現象
- 1962 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液態氦
- 1963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基礎的對稱性原理的發現和應用/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 1964 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而誕生雷射
- 1965 量子電動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為粒子物理學奠基
- 1966 發現和研究原子中赫茲共振的光學方法
- 1967 恆星中核合成理論之發現
- 1968 發展氫氣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發現了大批的共振態
- 1969 基本粒子的分類以及交互作用的發現
- 1970 磁流體動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以及在電漿物理學上的重要應用/反鐵磁性和鐵磁性的基礎研究以及在固態物理學方面的重要應用
- 1971 發明及發展全像攝影
- 1972 發現超導理論
- 1973 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量子穿隧效應/使用實驗證明了超導體的能帶,並且驗證超導體BCS理論
- 1974 開發出電波望遠鏡系統及合成孔徑原理及發現脈衝星
- 1975 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結,根據此種聯結發展原子核結構的理論
- 1976 同時發現J/ψ介子
- 1977 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
- 1978 在低溫物理領域的基本發明和發現/發現微波背景輻射
- 1979 基本粒子間弱交互作用和電磁交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
- 1980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
- 1981 開發高解析度電子光譜儀及雷射光譜儀
- 1982 相轉變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
- 1983 星體結構和進化/恆星結構及演化的重要物理過程的理論研究
- 1984 共同發現弱相互作用的傳播粒子W及Z玻色子
- 1985 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 1986 發明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
- 1987 陶瓷材料中的超導電性的重大突破
- 1988 發現緲微中子
- 1989 發明分離振盪場方法而及應用在原子鐘/發展離子阱技術
- 1990 深度非彈性散射的開創性研究
- 1991 發現研究簡單系統中有序現象的方法而推廣到複雜的物質形式
- 1992 發明並發展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線正比腔室
- 1993 發現PSR B1913+16脈衝星,得到重力波存在的間接量化證據
- 1994 中子頻譜學的發展,對用於凝聚體物質研究的中子散射技術/中子繞射技術的發展
- 1995 發現濤子/微中子,以及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 1996 發現了3He的超流動性
- 1997 發展雷射冷卻及捕獲原子的方法
- 1998 發現了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 1999 闡明物理學中電弱交互作用的量子結構及規範場論的重整化
- 2000 將半導體異質結構發展應用於高速光電子元件中/發明積體電路
- 2001 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方面的成就
- 2002 探測宇宙微中子/宇宙X射線源的發現
- 2003 對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 2004 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
- 2005 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基於雷射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 2006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異向性
- 2007 發現巨磁阻效應
- 2008 提出小林-益川矩陣,解釋電荷宇稱不守恆的現象及預測夸克的存在/發現次原子物理學的自發對稱性破缺
- 2009 光訊號於光纖通訊領域的突破/發明電荷耦合器
- 2010 研製出石墨烯
- 2011 透過觀測遙遠的Ia 超新星而發現宇宙是加速膨脹的
- 2012 量度和操控個體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式
- 2013 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 2014 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節能及明亮的白色光源
- 2015 發現微中子振盪,證明微中子具有質量
- 2016 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領域的理論性成就
- 2017 發展出雷射干涉技術,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
- 2018 發明光學鑷子技術/發明啁啾脈衝放大的方式而製成1015瓦的超強雷射
- 2019 在物理宇宙學理論的貢獻/發現了一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外行星
- 2020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確鑿預測/發現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 2021 建構物理形式的地球氣候模型,量化可變性並且預測全球暖化/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的無序和波動之間的相互作用
- 2022 量子糾纏的闡述及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
- 2023 產生阿秒的光脈衝,用於測量電子移動及改變能量的快速過程
- 參考文獻
- 附錄:1901年至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獎列表
- 作者簡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7925/8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