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598843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心的免疫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由經文、禪解、實踐的角度,解讀《心經》260字的智慧精髓。
★ 從煩惱疾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聖嚴法師講《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聽眾特別多,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宣講《心經》的精彩內容。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心經》不但是最易學習、持誦的經典,更是一部最佳的佛學概論,可以掌握佛法根本義理,在生活中開顯出心的智慧,以智慧度苦厄,過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心經》禪解
貫通佛學思想與禪修觀念,提供許多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應用於禪的修習。

《心經》講記
由《心經》開展出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等,以此契入佛法的智慧,使我們對外在環境及人生價值,建構出更為寬廣的眼界。

《心經》實踐
緊扣現代人的生活,應用佛法提昇生命,行住坐臥皆安然自在。

◆ 人類的生命是眾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

眾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眾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餘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眾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為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眾生時,就難得有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隻狗,牠在我們做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牠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隻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牠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牠會念嗎?我相信牠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眾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業報未了,是多麼地可憐!

◆ 度一切苦厄 ◆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

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於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罣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我們如果有了《心經》的智慧,便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組成的身心皆空,當然也就能除一切苦難。這自然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置疑的餘地。
  • 封面
  • 自序
  • 第一篇 《心經》禪解
    • 一、前言
    • 二、智慧度苦厄
      • 菩薩
      • 自在
      • 觀自在
      • 深般若
      • 波羅蜜多
      • 五蘊
      • 照見
    • 三、觀諸法皆空
      • 舍利子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不生不滅
      • 不垢不淨
      • 不增不減
      • 五蘊十八界
    • 四、因緣不思議
      • 因緣
      • 十二因緣
      • 無明,行,識—過去世
      •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現在世
      • 生,老死—未來世
      • 觀十二因緣
      • 觀無明
      • 觀行
      • 觀識
      • 四聖諦
      • 觀四諦
      • 無智亦無得
      • 觀無智亦無得
    • 五、解脫與自在
      • 菩提薩埵
      • 心無罣礙
      • 無有恐怖
      • 遠離顛倒
      • 遠離夢想
      • 觀顛倒夢想
    • 六、生命的歸趣
  • 第二篇 《心經》講記
    • 一、緒言
    • 二、《心經》的內容
      • 序論
      • 本論
      • 結論
  • 第三篇 《心經》實踐
    • 一、人生的意義
      • 生活.生命.人生
      •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 《心經》的翻譯
      • 般若
      • 波羅蜜多的超度
      • 布施最容易
      • 心的意思
      • 《心經》的心
      • 經的意思
      • 觀自在與觀世音
    • 二、生活的實踐
      • 深般若與淺般若
      • 照見五蘊皆空
      • 度一切苦厄
      • 空即不空
      • 諸法空相
      • 有相皆妄
      • 借假除妄
      • 空與無常
    • 三、生命的超越
      • 生滅.垢淨.增減
      • 不執五蘊為我
      • 不執六根及六塵
      • 不執十八界為我
      • 不執十二因緣為我
      • 不執四聖諦
      • 無智亦無得
      • 解脫和涅槃
      • 三世諸佛如何成佛
    • 四、後記
  • 第四篇 《心經》異譯
    •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 三、《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六、《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
    • 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習應品〉節錄
    • 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節錄
    • 十、《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三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二節錄 唐.玄奘譯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