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06371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陪伴。

內容簡介: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
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
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兒心科醫師想說:
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
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
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兒心科往往是門診大樓最後亮著的燈,這本書也彷彿一盞燈,為所有不安而無助的迷茫家庭,點亮修復及重建之光。

本書特色:
●當孩子為了維持完美小孩形象,逼迫自己到崩潰,當回家只剩空蕩蕩的孤寂與不安,當家不再是避風港,反而變成施暴的魔王……還有哪裡,能讓孩子安心哭泣,不必再過度堅強地撐起自己?
●從少少一、兩次乃至持續數年的看診,兒少精神科診間的親子互動便是真實家庭關係的縮影。
●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陪伴──「無論你的狀態好壞,我都願意在你身邊,支持你找到自己的平衡,以及屬於自己繼續生活下去的方式」。
●謝依婷醫師:「過去十年,我看了無數的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每個人、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見的過程中,那些喜怒哀樂的情緒、那些互動的細膩轉折,漸漸地都滲透進我的生命裡,當我重新將之萃取、書寫出來,這本書中的故事便逐漸成形。這也是我對這個總是要以一.五倍速看短影片的時代做出的回應──希望透過閱讀的體驗,讓人放慢腳步,感受能夠停留,改變得以發生。」──摘於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蔡淇華老師:「我見過太多孩子,被父母親如刀劍的眼神傷害過,終生,無法痊癒。如同謝依婷醫師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一書中所言:被認為有狀況的小孩,其實是家庭問題的照妖鏡。這本書呈現青少年的病徵,也爬梳問題背後的問題。期待關心下一代的每個人,都能翻閱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從孩子淚水的來處,陪他們走向溫暖、有光的所在。」──摘於推薦序(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為揉合臨床經驗書寫創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攜手關心:
●專文推薦: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溫柔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心理特攻隊psy」粉絲團
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
 周文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兼任部定副教授/精神科部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
 張祐嘉(楊陽老師/資深英文補教老師)
 陳柏熹(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 廖泊喬(精神科醫師/《古人解憂療鬱帖》作者)
 蔡伯鑫(兒心科醫師/作家)
 蔡景宏(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 【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 1 過度堅強的孩子,只為了被愛
    •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 「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家庭三角關係中的犧牲者
    • 「我想當彌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講話。」──「選爸爸,還是選媽媽」的拉扯
    • 「想爸爸想到心痛……」──大人的痛,小孩子默默承接
    • 「他們都恨我害死了我媽。」──只能努力扮演乖小孩
    • 「醫師,我能不能再加點安眠藥?」──當依附關係動盪不安
    • 「媽媽,你會不會死掉?」──過度「共生」的親子關係
    • 「我邊讀書邊打瞌睡,只好甩自己巴掌。」(上)──相伴療傷的少女們
    • 「雖然傷心,但至少我感覺到坦誠。」(下)──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去照顧人
  • 2 聽見彼此的內心話,重新連線
    • 「停不下來的想法,讓我覺得好痛苦……」──「是不是我太過擔心了,孩子才有強迫症?」
    • 「如果可以,我也想快點好起來啊。」──「可能我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給了她太大壓力。」
    • 「渴望媽媽,但又害怕失去的痛苦。」──「這孩子為什麼都不讓我靠近?」
    • 「我的人生是不是一個錯誤?」──「不管你是什麼樣子,媽媽都一樣愛你。」
    • 「贏球是我唯一能讓爸爸驕傲的事。」──「無論贏或輸,你都是我最棒的孩子!」
    • 「爸媽只在乎我能不能上頂大。」──「以後你會感激我這樣要求你的!」
    •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多努力了!」──「是不是吃了精神科的藥,孩子才這麼情緒失控?」
  • 3 診斷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 「我們看診多年的情分一筆勾消!」──天才亞斯父子的挑戰
    • 「我也希望自己別這麼堅持,但腦袋就是停不了。」──亞斯一家的苦惱
    • 「我跟昆蟲擾西一樣是過動耶,太棒了!」──看兒心科等於被貼標籤?
    • 「他說我很像狗……」──當一個過動兒被控霸凌
    • 「原來無法專心,不是因為我不認真。」──「注意力不足症女孩」容易被忽略
    • 「終於有個地方,讓我覺得自己是正常人。」──自在飛翔的妥瑞氏症少女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