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的執念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26630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為何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為何習近平高喊「兩岸一家親」,反而讓台灣更「脫中」?
從台灣及香港處境,剖析習近平體制下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
但隨著中國的強盛,其所呈現給世人的面貌卻變得愈來愈令人匪夷所思。

數年前,世界各國開始察覺到中國的異變。
會有這樣的改變的最大原因,探究起來則非「台灣及香港問題」莫屬。
1997年英國歸還香港,縱使香港開始實施「一國兩制」,然而自由與民主對於香港來說,卻猶如風中燭火般幾乎快要熄滅。
如今,中國軍機擾台成為日常,日美領袖峰會與G7高峰會也提及「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大聲疾呼「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 與香港的「雨傘運動」 相繼發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重新提醒了世人,台灣及香港因中國崛起所承受的壓力,代表著什麼意義。

▋「昨日香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無論是台灣還是香港,在十年前都絕對不是世界關注焦點。
然而,東亞局勢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2年開始掌權之後急遽改變,台灣及香港的情勢更是急轉直下,香港年輕人絕望地走上街頭控訴,台灣人則拒絕與中國打交道,國際上台港相關新聞幾乎都以頭條報導。
在香港發生的狀況表明,即使弱小者只是陳述正確事實,其正確性也會因強大者的執著而被輕易踐踏,這也是烏克蘭正面臨的情況。那麼,我們怎麼能斷定「昨日香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不可能發生?

▋認識中國,從台港開始
「如何面對中國」,這個問題長久以來被稱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大課題」。許多國家不斷提出這個疑問,而問題的答案正逐漸浮現:不是被中國吞噬的「香港化」,就是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的「台灣化」。
中國已是世界國力排名第二的國家,但在習近平邁入史無前例的第三任任期後,讓人不得不認為該國正以錯誤方式,展現自身之強大。
也有一些論點認為不應平白無故與中國為敵。但這樣的意見,只可建立在中國是個可信賴的鄰居與夥伴的前提上。
台灣對外的窗口機構,無論使用的是名稱「台灣」還是「中華民國」,中國都不打算承認。中國使出了冷酷的戰略:除了接受與中國統一之外,沒有別條路可走。一直以來,香港都被稱為「一國兩制的樣板」,而台灣卻眼睜睜地目睹了香港的崩壞。
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要得到解答,必須深入探討「中國」這個國家的本質。本書將從台灣及香港兩地出發,為讀者呈現中國的真正面貌。
  • 推薦序 一條認識中國的另類蹊徑/宋國誠
  • 推薦序 這是一本寫給台港的情書/林宏文
  • 台灣版序 我的世界,變小了
  • 前言 認識中國,從台港開始
  • 第1章 「台灣化」與「香港化」之間
    • 海上的柏林圍牆
    • 從「錯身而過」到「彼此共鳴」
    • 對台港的態度,讓世界放心
    • 對「民主愛國」的期待
    • 情勢在習近平體制下惡化
    • 如何不只是個旁觀者
  • 第2章 為何台灣及香港對中國來說很特別?
    • 必須回歸的領土
    • 自古,是什麼時候?
    • 尚未結束的中國內戰
    • 「兩岸」與「中台」的差別?
    • 認知的框架
    • 讓孫文成為中台的共通點
    • 靠「故宮」證明兩岸密不可分
    • 故宮,香港也蓋一座
    • 掌握「文化主權」
    • 家人與血脈
    • 為什麼居高臨下?
    • 從光榮轉變為黑暗的歷史
    • 利用「顏色革命」醜化外部勢力
    • 咬定李登輝是獨立運動主謀
    • 中國缺乏具備正當性的選舉制度
    • 理解中國的「入口」
  • 第3章 中國領導人眼中的台灣及香港問題
    • 孫文對台灣的看法
    • 毛澤東是獨派?
    • 毛澤東支持台灣獨立
    • 新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
    • 一國兩制是魔杖
    • 現實主義的鄧小平
    • 理想主義的習近平
    • 台灣政策分成兩個階段
    • 二○一六年是分水嶺
    • 適得其反的「習五點」
    • 經常使用「完全統一」的習近平
  • 第4章 台灣及香港眼中的中國與本土思想
    • 本土思想崛起
    • 中國的台灣人,台灣的台灣人
    • 李登輝的「寧靜革命」
    • 數據所展現的台灣本土化
    • 機艙內充滿「天然獨」的年輕人
    • 蔡英文總統的「中華民國台灣」
    • 與生俱來的獨派也出現了
    • 理論先行型的香港本土派
    • 追悼天安門事件的意義
    • 本土思想萌芽
    • 永續的一國兩制
    • 提倡本土被視為港獨
  • 第5章 消逝的「文化中國」共同體
    • 真正的中華文明,保留在台灣及香港
    • 台灣的人情味源自儒教?
    • 演藝圈的東京奧運騷動
    • 稱台灣選手為「國家代表」而被出征
    • 電影《健忘村》事件
    • 請找出台獨導演
    • 僑民所形成的一體感
    • 金馬獎的變質
    • 年輕導演的得獎感言成為轉捩點
    • 中國逐漸與金馬獎「絕緣」
    • 衰頹的香港電影文化
    • 香港電影檢查條例
  • 第6章 國際矚目的台灣及香港問題
    • 台灣及香港「再度」受到矚目
    • 因冷戰瓦解而逐漸遜色的「角色」
    • 新冷戰的風波率先影響香港
    • 該如何讓美國採取行動
    • 流亡的香港人
    • 站上美中新冷戰浪頭的蔡英文
    • 美國戰略模糊的極限
    • 建構「三面盾牌」
    • 面對「中國因素」
    • 靠半導體引領世界
    • 如何吸引美軍插手干預
    • 利用漁業協議,「凍結」釣魚台問題
    • 三一一大地震的捐款
    • 中國強,台港也成為國際議題
    • 英國也因香港問題與中國對立
  • 第7章 日本該如何看待台灣及香港問題?
    •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 與李登輝訪日時的變化
    • 正在改變的對中好感度
    • 中台逆轉的日本輿論結構
    • 「政治」成為焦點的香港
    • 日本與香港的深刻連結
    • 由下而上的對日印象
    • 樂觀主義中的香港主權移交
    • 消散的中國自由主義
    • 中國是「科學怪人」嗎?
    • 亞洲必須同聲一氣
    • 烏克蘭帶來的衝擊
    • 俄羅斯與中國、烏克蘭與台灣的相似點
    • 集體安全組織外的台灣
    • 帶來話題的烏克蘭電影
    • 如何避免「昨日香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 第8章 台灣及香港,礦坑中的金絲雀?
    • 從鵝,變成金絲雀
    • 中國的「樣板」
    • 對中包圍網誕生的理由
    • 中國,沒有距離感的鄰居
    • 必須「學習」的事
  • 後記 一個尊重所有人的世界
  • 附錄 二○二一年歷史決議中,記載的台港問題
  • 相關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