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史蒂文森是摩爾以來最著名的後設倫理學家,情緒主義倫理學之集大成者。他對 早期極端情緒主義倫理學進行了修正與發展,而提出了溫和的情緒主義「態度理論」 。他認為雖然道德語言的特徵是情緒主義,但它也具有描述意義,其功能在影響和改 變人們的態度;倫理爭論是普遍存在的,既存在信念上的分歧,也存在態度上的分歧 ,而且兩者是相互影響的;通過運用非理性的、心理的方法,以及理性的或邏輯的方 法,人們可以對其倫理態度,以及其所認同的道德規範、原則進行論證、辨論。本書 全面、準確地闡述了史蒂文森「純正的」後設倫理學思想,並給予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 自 序
-
第一章 生平與著作
-
1.1 早年求學生涯
-
1.2 創作鼎盛時期
-
1.3 弘揚思想時期
-
-
第二章 道德分歧和一致的性質
-
2.1 分析的目的與任務
-
2.2 倫理爭論是普遍存在的
-
2.3 道德分歧的性質
-
2.3.1 信念和態度
-
2.3.2 信念上的分歧與態度上的分歧
-
2.3.3 兩種分歧的關係
-
2.3.4 倫理分歧的本質在於「態度上的分歧」
-
-
2.4 道德一致的性質
-
2.5 簡要的回顧與評價
-
-
第三章 道德語言的意義和功能
-
3.1 歷史背景
-
3.1.1 摩爾對史蒂文森的影響
-
3.1.2 情緒主義思想先驅的影響
-
-
3.2 道德語言的兩種意義
-
3.2.1 關於「意義」
-
3.2.2 語言的兩種用法
-
3.2.3 道德語言的「情緒意義」和「描述意義」
-
3.2.4 符號、隱喻的情緒意義
-
3.2.5 情緒意義和描述意義的關係
-
-
3.3 道德語言的功能
-
3.4 倫理判斷的兩種分析模式
-
3.4.1 第一種分析模式
-
3.4.2 第二種分析模式
-
3.4.3 勸導性定義
-
3.4.4 兩種分析模式之間的關係
-
-
3.5 簡要的回顧與評價
-
-
第四章 倫理學分析方法
-
4.1 科學的方法對於倫理學是不夠的
-
4.2 理性方法
-
4.2.1 邏輯方法
-
4.2.2 替代證明
-
-
4.3 非理性方法
-
4.3.1 心理方法
-
4.3.2 勸導法
-
4.3.3 自我勸導的方法
-
-
4.4 理性方法與非理性方法的關係
-
4.5 倫理學的有效性
-
4.6 道德家與宣傳家
-
4.7 目的與手段
-
4.8 倫理決定、選擇、判斷與可避免性
-
-
第五章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總體評價
-
5.1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歷史淵源
-
5.1.1 休謨對史蒂文森的影響
-
5.1.2 對摩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5.1.3 與美國本土哲學的結合
-
-
5.2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顯著特徵
-
5.2.1 堅持後設倫理學的研究方式
-
5.2.2 注重對道德語言的分析
-
5.2.3 以折衷調和為基本特色
-
-
5.3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內在缺陷
-
5.3.1 關於態度和信念的區分能夠成立嗎﹖
-
5.3.2 關於態度上的分歧和信念上的分歧之區分能夠成立嗎﹖
-
5.3.3 道德語言的描述意義與情緒意義的區分
-
5.3.4 關於道德語言的功能
-
-
5.4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歷史地位
-
5.4.1 自摩爾以來最重要的後設倫理學家
-
5.4.2 溫和的情緒主義倫理學之創立者
-
5.4.3 情緒主義倫理學之集大成者
-
-
- 史蒂文森生平年表
- 參考文獻
- 英中名詞對照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