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判斷力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三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5654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具有連結前兩個批判從而完成純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如果我們把「目的判斷力批判」和「審美判斷力批判」作一比較便會發現一個區別。在「審美」中,人意識到自己由於主體的內在可能性而與自由相關,在「目的」論裡,通過對終極目的的追尋,人進一步意識到自己作為世界的終極目的只能是服從道德的人,因而在本體上與道德律相關。康德認為,自由和道德律是互為前提的:只有出於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也只有服從道德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向來認為一切形而上學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的塵世生活的問題。作為現象的感性的人固然不能成為論證的可靠根據,但作為本體的超驗的人也是抽象的、無從認識的,而只有介於兩者之間聯繫著它們的那個媒介,才真正是康德整個先驗人類學研究的核心,這就是「自由」的理念。審美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認識的必然性的統一問題,目的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道德必然性的統一問題,因而這兩種自由與必然的統一都在人的塵世生活中找到經驗的表現,而人的自由也就成為一種「事實」(Tatsache),只有通過它,現象的人才顯出背後有超驗的人的本體,同時也為道德神學、上帝提供了唯一可能的「實踐上的認其為真」。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譯序
  • 序言(第一版,1790年)
  • 目次
  • 導言
    • Ⅰ.哲學的劃分
    • Ⅱ.一般哲學的領域
    • Ⅲ.判斷力的批判作為把哲學的這兩部分結合為一個整體的手段
    • Ⅳ.判斷力,作為一種先天立法能力
    • Ⅴ.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則是判斷力的一個先驗原則
    • Ⅵ.愉快的情感和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聯結
    • 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審美表象
    • Ⅷ.自然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
    • Ⅸ.知性和理性的各種立法通過判斷力而聯結
  • 第一部分 審美判斷力批判
  • 第一編 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
    • 第一卷 美的分析論
    • 第一契機 鑑賞判斷按照質來看的契機
      • §1. 鑑賞判斷是審美的
      • §2. 那規定鑑賞判斷的愉悅是不帶任何利害的
      • §3. 對快適的愉悅是與利害結合著的
      • §4. 對於善的愉悅是與利害結合著的
      • §5. 三種不同特性的愉悅之比較
    • 第二契機 即鑑賞判斷按照其量來看的契機
      • §6. 美是無概念地作為一個普遍愉悅的客體被設想的
      • §7. 按上述特徵把美和快適及善加以比較
      • §8. 愉悅的普遍性在一個鑑賞判斷中只表現為主觀的
      • §9. 研究這問題:在鑑賞判斷中愉快感先於對象之評判還是後者先於前者
    • 第三契機 鑑賞判斷按照它裡面所觀察到的目的關係來看的契機
      • §10. 一般合目的性
      • §11. 鑑賞判斷只以一個對象(或其表象方式)的合目的性形式為根據
      • §12. 鑑賞判斷基於先天的根據
      • §13. 純粹鑑賞判斷是不依賴於刺激和激動的
      • §14. 通過例子來解釋
      • §15. 鑑賞判斷完全不依賴於完善性概念
      • §16. 使一個對象在某個確定概念的條件下被宣稱為美的那個鑑賞判斷是不純粹的
      • §17. 美的理想
    • 第四契機 鑑賞判斷按照對對象的愉悅的模態來看的契機
      • §18. 什麼是一個鑑賞判斷的模態
      • §19. 我們賦予鑑賞判斷的那種主觀必然性是有條件的
      • §20. 鑑賞判斷所預定的必然性條件就是共通感的理念
      • §21. 人們是否有根據預設一個共通感
      • §22. 在一個鑑賞判斷裡所想到的普遍贊同的必然性是一種主觀必然性,它在某種共同感的前提之下被表象為客觀的
  • 對分析論第一編的總注釋
    • 第二卷 崇高的分析論
      • §23. 從對美的評判能力過渡到對崇高的評判能力
      • §24. 對崇高情感研究的劃分
    • A. 數學的崇高
      • §25. 崇高的名稱解說
      • §26. 崇高理念所要求的對自然物的大小估量
      • §27. 在崇高的評判中愉悅的質
    • B. 自然界的力學的崇高
      • §28. 作為強力的自然
      • §29. 對自然界崇高的判斷的模態
    • 對審美的反思判斷力的說明的總注釋
    • 純粹審美判斷的演繹
      • §30. 關於自然對象的審美判斷的演繹不可針對我們在自然中稱為崇高的東西,而只能針對美
      • §31. 鑑賞判斷的演繹的方法
      • §32. 鑑賞判斷的第一特性
      • §33. 鑑賞判斷的第二個特性
      • §34. 不可能有鑑賞的任何客觀原則
      • §35. 鑑賞的原則是一般判斷力的主觀原則
      • §36. 鑑賞判斷之演繹的課題
      • §37. 在對一個對象的鑑賞判斷中真正先天地斷言的是什麼?
      • §38. 鑑賞判斷的演繹
    • 注釋
      • §39. 感覺的可傳達性
      • §40. 鑑賞作為共通感的一種
      • §41. 對美的經驗性的興趣
      • §42. 對美的智性的興趣
      • §43. 一般的藝術
      • §44. 美的藝術
      • §45. 美的藝術是一種當它同時顯得像是自然時的藝術
      • §46. 美的藝術是天才的藝術
      • §47. 對上述有關天才的說明的闡釋和證明
      • §48. 天才對鑑賞的關係
      • §49. 構成天才的各種內心能力
      • §50. 在美的藝術的作品裡鑑賞力和天才的結合
      • §51. 美的藝術的劃分
      • §52. 在同一個作品裡各種美的藝術的結合
      • §53. 各種美的藝術相互之間審美價值的比較
      • §54. 注釋
  • 第二編 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
    • §55.
    • §56. 鑑賞的二律背反的表現
    • §57. 鑑賞的二律背反之解決
    • 注釋一
    • 注釋二
      • §58. 自然及藝術的合目的性的觀念論,作為審美判斷力的唯一原則
      • §59. 美作為德性的象徵
      • §60. 附錄 鑑賞的方法論
  • 第二部分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 §61. 自然界的客觀合目的性
  • 第一編 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
    • §62. 與質料上的客觀合目的性不同的單純形式上的客觀合目的性
    • §63. 自然的相對合目的性區別於自然的內在合目的性
    • §64. 作為自然目的之物的特有性質
    • §65. 作為自然目的之物就是有機物
    • §66. 評判有機物中的內在合目的性的原則
    • §67. 把一般自然從目的論上評判為目的系統的原則
    • §68. 目的論原則作為自然科學的內部原則
  • 第二編 目的論判斷力的辯證論
    • §69. 什麼是判斷力的二律背反
    • §70. 這種二律背反的表現
    • §71. 解決上述二律背反的準備
    • §72. 關於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各式各樣的系統
    • §73. 上述系統沒有一個做到了它所預定的事
    • §74. 不能獨斷地處理自然技藝概念的原因是自然目的之不可解釋性
    • §75. 自然的客觀合目的性概念是反思性判斷力的一條理性批判原則
    • §76. 注釋
    • §77. 使自然目的概念對我們成為可能的那種人類知性特點
    • §78. 物質的普遍機械作用原則與自然技術中的目的論原則的結合
    • 附錄 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
      • §79. 是否必須把目的論當作屬於自然學說的來討論
      • §80. 在將一物解釋為自然目的時機械論原則必須從屬於目的論原則
      • §81. 在解釋一個作為自然產物的自然目的時機械論對目的論原則的參與
      • §82. 在有機物的外在關係中的目的論體系
      • §83. 作為一個目的論系統的自然的最後目的
      • §84. 一個世界的存有的終極目的,即創造本身的終極目的
      • §85. 自然神學
      • §86. 倫理學神學
    • 注釋
      • §87. 上帝存有的道德證明
      • §88. 這個道德證明的有效性的限制
    • 注釋
      • §89. 這個道德證明的用處
      • §90. 在上帝存有的目的論證明中的認其為真之方式
      • §91. 由實踐的信念而來的認其為真的方式
  • 對於目的論的總注釋
  • 中譯本附錄:論康德《判斷力批判》的先驗人類學建構
  • 漢德詞彙索引
  • 德漢人名索引
  • 註釋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