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导言
-
一 忽视心灵第三层面,很多问题不得其解
-
二 重视心灵第三层面,有助于人生再圣化
-
三 本书的基本理路:从述史到立论再征实
-
-
第一章 先哲对于心灵第三层面的认知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
-
一 先秦儒家对于心灵的体认
-
二 先秦道家对于心灵的体认
-
三 后世学者对于心灵的体认
-
-
第二节 印度传统哲学的认知
-
一 对于心灵三个层面的体认
-
二 对于心灵深层两维的觉察
-
三 对于第三层面性相的描述
-
-
第三节 西方哲学认知的演进
-
一 古希腊时代的观念奠基
-
二 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集成
-
三 康德之后的局部性拓展
-
-
-
第二章 现代心理-脑科学的相关探索
-
第一节 心理分析学的相关理论
-
一 弗洛伊德描述的人格系统
-
二 荣格所描述的人格系统
-
三 两种系统的差异与融通
-
-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
一 詹姆士等先驱者的理论
-
二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
三 走向超个人心理学的必然
-
-
第三节 脑科学的研究前沿
-
一 古典脑科学的各种推测
-
二 艾克尔斯的身心二元论
-
三 麦克莱恩的脑进化理论
-
-
-
第三章 心灵第三层面的称谓问题
-
第一节 康德哲学的Vernunft范畴
-
一 康德区分理性与理智的重要意义
-
二 康德论述“理性”的晦涩与紊乱
-
三 康德思想继承者的修正或扬弃
-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志”范畴
-
一 “志”范畴的历史展开
-
二 “志”范畴的含义解析
-
三 “志”范畴的现代价值
-
-
第三节 “志性”是较为合适的称谓
-
一 “灵性”与“智性”表意的局限性
-
二 汉语的“志性”具有广阔包蕴性
-
三 面向当代精神建设的优化选择
-
-
-
第四章 志性在心灵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
第一节 情、知、志的层次之分
-
一 从平面划分进到层次之分
-
二 心灵的三层面与认识活动
-
三 心灵的三层面与评价活动
-
-
第二节 志性决定心灵两系列的活动
-
一 先哲对于心灵两系列的相似体认
-
二 心灵两系列当是天地之道的体现
-
三 志性决定心灵两系列的基本趋向
-
-
第三节 心灵的结构图式与文化世界
-
一 心灵的结构图式与真善美的位置
-
二 真善美三者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
三 志性是人寻真持善求美的根基
-
-
-
第五章 体认第三层面的基本方法
-
第一节 中国哲学倡导的方法
-
一 为道日损的方法
-
二 反身而诚的方法
-
三 寂然感通的方法
-
-
第二节 印度哲学倡导的方法
-
一 从《吠陀》到吠檀多派
-
二 数论派与瑜伽派的理论与实践
-
三 佛学的禅定和瑜伽行法
-
-
第三节 西方哲学倡导的方法
-
一 柏拉图的“回忆”说
-
二 胡塞尔的“还原”法
-
三 柏格森的“直觉”说
-
-
-
第六章 心灵第三层面的广泛体现
-
第一节 志性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
一 艺术思维的立体结构
-
二 艺术作品的层次秩序
-
三 艺术接受的最高境地
-
-
第二节 志性在科学与道德领域的体现
-
一 信念在科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
二 志性在科学方法中的基础地位
-
三 志性是联通道-德-福的枢纽
-
-
第三节 志性在宗教与哲学领域的体现
-
一 志性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 志性在哲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三 志性决定着宗教与哲学的亲缘关系
-
-
- 结语
-
附录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关于心灵第三层面的探讨
-
一 人类心灵应该存在第三层面
-
二 中外哲学家已觉察第三层面
-
三 “志性”是第三层面的合适称谓
-
四 心灵第三层面的来由与体现
-
五 体认第三层面的方法与路径
-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097/9884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