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拯救手機腦》作者又一精闢作品!
「本書出版後,我走在路上經常收到路人的感謝,每個人都說,透過我的書他們不僅了解憂鬱和焦慮如何在大腦中滋生,也知道產生的原因。換句話說,他們看自己的方式改變了,不覺得自己生病,也不再認為自己哪裡有問題,並且能更友善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安德斯˙韓森
各界推薦!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大衛.拉格朗茲 瑞典暢銷作家║小鬱亂入
不快樂、焦慮,其實能讓人的存活機率更高!
因為,大腦最在意的是你能否活下來,而不是你的感覺!
人類已經可以飛向宇宙,為什麼仍然無法擺脫「不安」?
人類在經歷無數瘟疫、戰爭、飢荒和災難中倖存下來,並且獲得了連古代帝王和皇后都羨慕得要死的美好生活。然而,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確診數卻不斷攀升,甚至數位化生活更催生出孤獨感,導致過著史無前例最便利、物質最享受的現代人,心理健康狀態卻是史上最糟。
本書將帶領我們從生物演化和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當你抑鬱不安時,身邊的人說「不要想太多」「說出來就好」這些話真的很管用,我們的大腦和情緒運作機制真的就是這麼單純。
˙你希望自己能一直滿足和快樂,很不切實際
˙不安、憂鬱是身體的防衛機制,再正常不過
˙「說出來」可以減少創傷感受是真的
˙久坐、睡眠不足、各種網路社群成癮,真的很危險
˙孤獨寂寞跟一天抽15支菸危害健康的風險一樣大
˙比起DNA,環境更為重要,你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大腦運作
˙管他什麼健康、幸福?生存和繁衍才是大腦最重要的任務
˙人類天生就要動,體能消耗可有效克服憂慮和焦慮
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
讀過本書,相信你能為生命中必然出現的負面情緒重新找到意義,並有機會與之和平共處。──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生活中的困擾情緒,都是為了生存與繁衍而生,同時也是不快樂的來源。理解這一點就能平常心看待沒來由的情緒起伏,從焦慮與憂鬱情緒中暫時解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普世憂鬱的現象並非眾人皆病,相反的,這其實是大腦由「面對受傷感染」轉變為「直接面對壓力」的一種合理保護反應。本書帶領我們透過演化的視角,參透大腦與心靈,洞見憂鬱的本質。──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安德斯.韓森是我們最重要和最有成就的公共教育家。他以直截了當、毫不拐彎抹角的方式,書寫有關於大腦演化的作品,並告訴我們,為什麼許多人總是「感覺很糟」。儘管篇幅不長,但我認為這本書太棒了,而且訊息量非常龐大。──大衛.拉格朗茲(《蜘蛛網中的女孩》作者)
瑞典讀者好評:
˙作者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和觀點(演化),讓讀者了解看待大腦的方式如何與我們的精神狀態相關。雖不是革命性的新事物,但以非常有趣且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
˙作者用美妙、溫暖和簡單的語言來談論這個沉重的話題。新的視角令人振奮,並讓人對心理疾病產生了新的看法,卻沒有把事情變得複雜。
˙面對這樣一個尚無法完全了解真相的主題,本書的寫作靠的是真實的知識,而不是鬆散的推測……我認為本書是科普書籍中最頂尖的作品。
「本書出版後,我走在路上經常收到路人的感謝,每個人都說,透過我的書他們不僅了解憂鬱和焦慮如何在大腦中滋生,也知道產生的原因。換句話說,他們看自己的方式改變了,不覺得自己生病,也不再認為自己哪裡有問題,並且能更友善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安德斯˙韓森
各界推薦!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大衛.拉格朗茲 瑞典暢銷作家║小鬱亂入
不快樂、焦慮,其實能讓人的存活機率更高!
因為,大腦最在意的是你能否活下來,而不是你的感覺!
人類已經可以飛向宇宙,為什麼仍然無法擺脫「不安」?
人類在經歷無數瘟疫、戰爭、飢荒和災難中倖存下來,並且獲得了連古代帝王和皇后都羨慕得要死的美好生活。然而,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確診數卻不斷攀升,甚至數位化生活更催生出孤獨感,導致過著史無前例最便利、物質最享受的現代人,心理健康狀態卻是史上最糟。
本書將帶領我們從生物演化和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當你抑鬱不安時,身邊的人說「不要想太多」「說出來就好」這些話真的很管用,我們的大腦和情緒運作機制真的就是這麼單純。
˙你希望自己能一直滿足和快樂,很不切實際
˙不安、憂鬱是身體的防衛機制,再正常不過
˙「說出來」可以減少創傷感受是真的
˙久坐、睡眠不足、各種網路社群成癮,真的很危險
˙孤獨寂寞跟一天抽15支菸危害健康的風險一樣大
˙比起DNA,環境更為重要,你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大腦運作
˙管他什麼健康、幸福?生存和繁衍才是大腦最重要的任務
˙人類天生就要動,體能消耗可有效克服憂慮和焦慮
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
讀過本書,相信你能為生命中必然出現的負面情緒重新找到意義,並有機會與之和平共處。──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生活中的困擾情緒,都是為了生存與繁衍而生,同時也是不快樂的來源。理解這一點就能平常心看待沒來由的情緒起伏,從焦慮與憂鬱情緒中暫時解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普世憂鬱的現象並非眾人皆病,相反的,這其實是大腦由「面對受傷感染」轉變為「直接面對壓力」的一種合理保護反應。本書帶領我們透過演化的視角,參透大腦與心靈,洞見憂鬱的本質。──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安德斯.韓森是我們最重要和最有成就的公共教育家。他以直截了當、毫不拐彎抹角的方式,書寫有關於大腦演化的作品,並告訴我們,為什麼許多人總是「感覺很糟」。儘管篇幅不長,但我認為這本書太棒了,而且訊息量非常龐大。──大衛.拉格朗茲(《蜘蛛網中的女孩》作者)
瑞典讀者好評:
˙作者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和觀點(演化),讓讀者了解看待大腦的方式如何與我們的精神狀態相關。雖不是革命性的新事物,但以非常有趣且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
˙作者用美妙、溫暖和簡單的語言來談論這個沉重的話題。新的視角令人振奮,並讓人對心理疾病產生了新的看法,卻沒有把事情變得複雜。
˙面對這樣一個尚無法完全了解真相的主題,本書的寫作靠的是真實的知識,而不是鬆散的推測……我認為本書是科普書籍中最頂尖的作品。
- 書封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 替你的負面情緒,找到存在的意義 蘇益賢
- 〈推薦序〉 只要說出來,就會有幫助 陳志恆
- 〈推薦序〉 人類為何憂鬱? 謝伯讓
- 〈提 醒〉 開卷之前,你得先知道的事
- 〈前 言〉 為什麼大環境如此美好,我們卻感覺糟?
- 目錄
-
第一章 我們是倖存者
-
適者生存
-
二十五萬年濃縮在兩分鐘內
-
-
第二章 感受從何而來?
-
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
-
不插電,全自動的智能系統
-
專題 你的大腦長得和我不一樣
-
從香蕉樹到料理檯
-
「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是有多難?
-
-
第三章 焦慮與恐慌
-
我身體裡一定有什麼地方壞了?
-
煙霧偵測器的警報原理
-
專題 遠古時代曾經存在的威脅
-
令人害怕的回憶
-
記憶:對未來的指引
-
「說來聽聽」背後的生物學
-
何時應該尋求協助?
-
專題 大腦對抗焦慮的兩大招數
-
從兒時創傷到防衛機轉
-
-
第四章 憂鬱症
-
和病毒有關,但和人無關
-
有史以來,人類半數死於幼童期
-
專題 連位高權重的總統也躲不掉
-
各種不同的傳染病
-
免疫力與整人求職面試
-
病毒與細菌的盛宴
-
為什麼發炎會讓人心情不好?
-
透過壓力測試發現憂鬱風險
-
現代生活綁架人類的防衛機轉
-
今日的主要發炎源頭
-
以更寬廣的觀點看待憂鬱
-
暫時的蹉跎不見得就沒價值
-
-
第五章 孤寂
-
孤寂與憂鬱症
-
出乎意料的發現
-
戰鬥或逃跑反應
-
團結力量大
-
比發生意外事故還糟
-
專題 孤立與飢餓
-
了解大腦的反應來克服孤寂
-
一通電話就能發揮影響
-
多頻繁的社交互動才算夠?
-
虛擬世界無法滿足社交需求
-
共享情感與集體理毛
-
專題 人在什麼時候最孤寂?
-
空洞無意義的需求
-
想要與他人比較的欲望
-
專題 價值連城的新發現
-
孤寂大流行
-
-
第六章 體能活動
-
體能測驗和憂鬱症風險有什麼關係?
-
油門和煞車一體的壓力系統
-
運動,憂鬱症的剋星
-
因果關係
-
每週運動一小時,可避免十二%的憂鬱症?!
-
焦慮與體能活動
-
各種焦慮都減少了
-
專題 一週運動兩小時抗憂鬱效果最好
-
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
生來就是要避免挨餓
-
破解演化!
-
聰明,卻沒有智慧
-
為什麼我們把身體給忘了?
-
-
第七章 我們感覺比以前更糟?
-
越現代化的社會,焦慮人口越多
-
比起幾十年前,我們覺得生活更苦?
-
我們的確能做點什麼來減少憂鬱症
-
回到遠古生活,我們會比較健康嗎?
-
-
第八章 人的命運直覺
-
失去控制
-
關於知識的知識,就是解答
-
你得到的診斷並不是你
-
-
第九章 幸福的陷阱
-
為什麼追求幸福不切實際?
-
-
〈後記〉 大腦的任務是活下來
-
我的十大體悟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