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優人神鼓」就從傳統、從土地、從台灣的山林裡長出來,
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
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從身體力量到生命省思
優人神鼓的追尋與淬鍊
劉若瑀的重溯與重塑
你的後念,永遠在挑戰你的前念
何不讓回憶,成為落地的塵埃
也才能找到內心那個離見的看見
回首過去,總有一種離開了才看見的明白。
人在追逐的時候,一心尋找答案,
但要尋找一種不能有答案的尋找,
這一路上要提起放下、提起放下……。
故事從一九八五年夏天說起,
劉若瑀從加州森林帶著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所給予的,
關於生命、藝術,與自身文化關係的疑問回到台灣。
她自問:我是誰?我的根在哪裡?
惶惑中,她逐漸明瞭,放下,是另一種開始。
她要尋找的,是大師在找的事情,不是抓著大師過去的東西不放。
她回到自己的古老文化中摸索與追溯,重新長大。
而「優人神鼓」就從傳統、從土地、從台灣的山林裡長出來。
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
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這一切過程,不只是學習,更是了解──
了解自己、了解舞台不是成就自己的地方,
而是看見自己的機會。
──劉若瑀
專文推薦
吳靜吉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
羅伯特(Robert van den Bos) 國際藝術經紀人
黃誌群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她喚醒了過去的記憶,原來讀國劇,原來在台灣和一群從地板動作爬起來、跳起來、演起來、生活起來的戲劇DNA。回到台灣背負葛托夫斯基的訓練和警語,開始探險尋根,從傳統、從人間、從山水,一路呼朋喚友,囊括當下仍然活躍的四海表演兄弟姐妹,探險摸索。
──吳靜吉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這是一本關於優人的故事,但我更願意將這本書讀作是若瑀姐一人的「溯計劃」──她既憑著一己之力的記憶,向過去的時間索討並加以銘刻,而讀者又在她的重溯與重塑中,讀到單憑過往任何戲劇史的整理歸納,絕無法輕易解釋或認識的情感、關照、猶豫與動力,因而讓時間也具備了離見之見的可能。這是這本書引導讀者的離見之見。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
優人神鼓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冥想、擊鼓、武術、太極與舞蹈,揉合成雅俗共賞的故事,連結了東方與西方。這是優人神鼓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劇場,尤其是不同於東方劇場的特別之處。他們的創作做為當代台灣的典範,神聖而靈動。
──羅伯特(Robert van den Bos) 國際藝術經紀人
這本書,我看見優人三十五年的來時路,覺得不可思議!當初的熱情與追尋,延續到現在仍不止。對於創團時的老團員、優人神鼓時期的團員,到中生代,以及現在還在團裡工作的團員、行政同仁,我要向曾經在優工作的每一個人,衷心地,深深一鞠躬。
──黃誌群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
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從身體力量到生命省思
優人神鼓的追尋與淬鍊
劉若瑀的重溯與重塑
你的後念,永遠在挑戰你的前念
何不讓回憶,成為落地的塵埃
也才能找到內心那個離見的看見
回首過去,總有一種離開了才看見的明白。
人在追逐的時候,一心尋找答案,
但要尋找一種不能有答案的尋找,
這一路上要提起放下、提起放下……。
故事從一九八五年夏天說起,
劉若瑀從加州森林帶著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所給予的,
關於生命、藝術,與自身文化關係的疑問回到台灣。
她自問:我是誰?我的根在哪裡?
惶惑中,她逐漸明瞭,放下,是另一種開始。
她要尋找的,是大師在找的事情,不是抓著大師過去的東西不放。
她回到自己的古老文化中摸索與追溯,重新長大。
而「優人神鼓」就從傳統、從土地、從台灣的山林裡長出來。
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
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這一切過程,不只是學習,更是了解──
了解自己、了解舞台不是成就自己的地方,
而是看見自己的機會。
──劉若瑀
專文推薦
吳靜吉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
羅伯特(Robert van den Bos) 國際藝術經紀人
黃誌群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她喚醒了過去的記憶,原來讀國劇,原來在台灣和一群從地板動作爬起來、跳起來、演起來、生活起來的戲劇DNA。回到台灣背負葛托夫斯基的訓練和警語,開始探險尋根,從傳統、從人間、從山水,一路呼朋喚友,囊括當下仍然活躍的四海表演兄弟姐妹,探險摸索。
──吳靜吉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這是一本關於優人的故事,但我更願意將這本書讀作是若瑀姐一人的「溯計劃」──她既憑著一己之力的記憶,向過去的時間索討並加以銘刻,而讀者又在她的重溯與重塑中,讀到單憑過往任何戲劇史的整理歸納,絕無法輕易解釋或認識的情感、關照、猶豫與動力,因而讓時間也具備了離見之見的可能。這是這本書引導讀者的離見之見。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博士、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
優人神鼓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冥想、擊鼓、武術、太極與舞蹈,揉合成雅俗共賞的故事,連結了東方與西方。這是優人神鼓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劇場,尤其是不同於東方劇場的特別之處。他們的創作做為當代台灣的典範,神聖而靈動。
──羅伯特(Robert van den Bos) 國際藝術經紀人
這本書,我看見優人三十五年的來時路,覺得不可思議!當初的熱情與追尋,延續到現在仍不止。對於創團時的老團員、優人神鼓時期的團員,到中生代,以及現在還在團裡工作的團員、行政同仁,我要向曾經在優工作的每一個人,衷心地,深深一鞠躬。
──黃誌群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 序 我看見了優人神鼓與劉若瑀之看見/吳靜吉
- 序 屬於優人的離見之見/汪俊彥
- 序 撼動人心的優人神鼓/羅伯特
- 序 當前這一步/黃誌群
- 自序 離見之見:一種看見又無須看見的過往/劉若瑀
-
第0章 一種攪動
-
最長的一夜
-
Medea在山上
-
第一種身體的行動
-
-
第1章 探索,在古老中找答案
-
地下室手記浮士德
-
溯計劃:想要重新長大
-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有機性
-
天羅伯家的黑板
-
從《鍾馗之死》到《七彩溪水落地掃》
-
從《山月記》到《水鏡記》
-
-
第2章 出世,開始向內的旅程
-
從印度回來的眼神
-
溯心之旅:優人神鼓正式開始
-
雲腳:一種群眾中的孤獨
-
去做,是表演也是生活
-
將優人神鼓送去亞維儂藝術節的天使
-
舞台後的藝術家推手
-
《太虛吟》聽見曠野的歌聲
-
-
第3章 安住,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
聽海之心:是戲?音樂?或舞蹈?
-
生的未知,亡的寧靜
-
金剛心:找一個明白
-
禪武不二:一切即劍
-
與你共舞:回到人間
-
THE ONE:遇見羅伯.威爾森
-
時間之外:過去、現在與未來煮成的一味茶
-
LOVER:發現身體的錯置
-
墨具五色:從一到多,多到一
-
-
第4章 入世,敞開一扇門
-
暫停創作三年
-
景文高中優人表演藝術班:播下創造力的種籽
-
彰監鼓舞班:空愛不二的課題
-
少年鼓手行動學校
-
以表演撫慰大地的行動
-
-
第5章 歸零,再出發
-
老天爺,你要告訴我們什麼?
-
重建,也重新認識老泉山
-
轉化的火焰
-
- 優人神鼓 檔案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