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榮獲文化部獎勵文化藝術政策博士論文
這本書獻給所有藝術表演者、與喜愛觀賞藝術表演的讀者:您知道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藝術表演的模式與生態嗎?
當表演藝術的創作,已不再是純粹性的藝術,而必須面對市場化、商業化的挑戰,要如何建立合適的藝術商業市場機制?
藝術表演者要如何在政策、主流文化、觀眾的鑑賞品味與喜好的框架下,被大眾看見,在舞臺上盡情發揮?
本書以愛丁堡藝穗節為例,探討文化中介平臺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關係;中介平臺與表演藝術到底是相輔相成、還是互相牽制?
愛丁堡藝穗節自1947年創立至今已超過70年,最初只是提供原創、非商業目的之表演者得以自由發揮的舞臺,但是由於規模日趨龐大,至今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交易平臺。其表演節目型態,跳過了商業性的中介機制、不經過藝術總監的挑選,轉變成為表演者與觀眾直接面對面,試圖建立一個非商業性的文化中介平臺。
愛丁堡藝穗節的成功與未盡之處為何?本書試圖釐清在時移世易的過程中,文化中介平臺的形成與轉化緣由,探討其功能轉變的關鍵因素。而後再藉由了解中介平臺的構成以及運作方式,對臺灣的表演藝術產業進行比對和分析,以期能夠促進臺灣的表演藝術發展,進而創造有利的藝文產業環境。
這本書獻給所有藝術表演者、與喜愛觀賞藝術表演的讀者:您知道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藝術表演的模式與生態嗎?
當表演藝術的創作,已不再是純粹性的藝術,而必須面對市場化、商業化的挑戰,要如何建立合適的藝術商業市場機制?
藝術表演者要如何在政策、主流文化、觀眾的鑑賞品味與喜好的框架下,被大眾看見,在舞臺上盡情發揮?
本書以愛丁堡藝穗節為例,探討文化中介平臺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關係;中介平臺與表演藝術到底是相輔相成、還是互相牽制?
愛丁堡藝穗節自1947年創立至今已超過70年,最初只是提供原創、非商業目的之表演者得以自由發揮的舞臺,但是由於規模日趨龐大,至今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交易平臺。其表演節目型態,跳過了商業性的中介機制、不經過藝術總監的挑選,轉變成為表演者與觀眾直接面對面,試圖建立一個非商業性的文化中介平臺。
愛丁堡藝穗節的成功與未盡之處為何?本書試圖釐清在時移世易的過程中,文化中介平臺的形成與轉化緣由,探討其功能轉變的關鍵因素。而後再藉由了解中介平臺的構成以及運作方式,對臺灣的表演藝術產業進行比對和分析,以期能夠促進臺灣的表演藝術發展,進而創造有利的藝文產業環境。
- 推薦序/丘昌泰
- 推薦序/朱宗慶
-
首部曲
-
第一節 推本溯源
-
第二節 鑑古知今
-
第三節 文化中介的概念與範疇
-
-
二部曲│蘇格蘭表演藝術產業與愛丁堡藝穗節
-
第一節 英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與創意產業
-
第二節 蘇格蘭文化臂距組織探析
-
第三節 愛丁堡藝穗節的背景與現況
-
-
三部曲│文化中介平臺的精神與脈絡
-
第一節 文化組織與文化政策
-
第二節 劇場經營者與策展人
-
第三節 表演團體的參與
-
第四節 文化中介平臺的角色與功能
-
-
四部曲│表演藝術團體、文化觀眾與表演藝術市場
-
第一節 表演藝術產業的效益與影響
-
第二節 文化觀眾參與情況分析
-
第三節 「臺灣季」在愛丁堡藝穗節的表現與困局
-
第四節 「臺灣季」文化中介平臺的功能評析
-
-
五部曲│臺灣表演藝術中介平臺的建置
-
第一節 現行藝術採購法令評析
-
第二節 執行臂距組織與執行團隊評析
-
第三節 臺灣表演藝術實力評析
-
第四節 小結
-
-
終曲
-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第二節 政策建議
-
第三節 理論反思
-
第四節 展望未來
-
- 參考文獻
- 附錄│問卷
- 附錄│Winnie’s discovering in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