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制度、体制、工农关系、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变迁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全书把农村经济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突出历史变迁,突出规律性,史论结合。该本书作为套书一种,是通过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若干专题研究,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贯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要求、对于在国内外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至关重要。
- 总序
-
绪论 乡村发展演进、突破和经验
-
一、乡村发展的阶段性演进
-
二、乡村发展的重大突破
-
三、乡村发展的历史经验
-
-
第一章 农业社会的乡村发展
-
第一节 乡村发展的历史问题与发展目标选择
-
一、乡村发展的历史问题
-
二、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起点
-
三、农业社会乡村发展目标选择
-
-
第二节 以土地改革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
-
一、土地改革的抉择
-
二、土地改革的政策选择
-
三、土地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变革
-
四、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
-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
二、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
-
第二章 国家工业化战略下的乡村发展
-
第一节 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发展目标
-
一、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发展的双重使命
-
二、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乡村发展目标的选择
-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取向的确立
-
-
第二节 以计划经济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
一、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产品统派购的路径改造小农经济
-
二、以人民公社的乡村发展路径
-
三、以二元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保障农业对工业的支持
-
四、倡导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应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
-
第三节 政府与农民互动下乡村发展政策的微调
-
一、集体经济、计划经济下的个体经营和集市贸易
-
二、农民对包产到户的探索
-
三、城乡二元产业政策与乡村“五小”工业的反反复复
-
四、对农民抵触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
-
-
第四节 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困境
-
一、工农业发展失衡
-
二、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
-
三、农业的两次大波折
-
四、乡村困境
-
-
-
第三章 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时期的乡村发展
-
第一节 乡村发展目标调整
-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部署
-
二、乡村发展目标的调整
-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的重大调整
-
-
第二节 以赋权与放活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
一、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重塑农户经济
-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重构农业经营模式
-
三、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
四、探索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民就业和人口的非农化
-
五、实行政社分设和村民自治,重构乡村治理结构
-
六、实施扶贫开发,破解贫困问题
-
-
第三节 结构转换与二元结构的初步破解
-
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换
-
二、农业素质的提升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改变
-
三、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善
-
-
-
第四章 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乡村发展
-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与乡村发展目标调整
-
一、统筹城乡发展和重中之重指导思想的确立
-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提出
-
三、乡村发展目标的调整
-
四、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取向的确立
-
-
第二节 以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变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
一、取消农业税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
-
二、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大对乡村的支持
-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
四、壮大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内核的县域经济
-
-
第三节 乡村快速发展
-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并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
-
二、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
三、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和乡村社会事业发展
-
-
-
第五章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调整
-
一、新常态下乡村发展任务
-
二、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的使命
-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
第二节 探索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路径
-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二、推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
-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和功能的拓展
-
一、美丽乡村建设
-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功能的拓展
-
三、脱贫攻坚
-
-
- 参考文献
- 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