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戰爭的悲憐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9/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19099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一次大戰是人類進入總體戰的時代的標記,戰爭不只是發生在前線戰場與談判桌,也在後方的工廠、還有媒體報導與教室,複雜的文學、藝術與戰爭的關係等等這些都在尼爾‧弗格森綜觀視角下被一一剖析。
  
  當時全世界16億人口的14億人、三十一國參與這場歷時四年三個月的戰爭,據此稱之為「世界大戰」絕無誇大。8500萬人上前線,1000萬人死於戰場前線,另有1500萬人是永久性傷殘,戰線後方有1000萬人死餘肌餓、疾病、革命。參戰雙方的國家與人民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嗎?沒有!那麼這場戰役為何會爆發並且如此慘烈?只因為皇儲夫婦死於恐怖份這場戰爭是無法避免的嗎?子之手嗎?
  
  下面是當時的人所做得證言:
  「戰爭有如沸騰的鍋爐,各國從爐的邊緣上一路滑了進去」─勞合‧喬治《戰爭回憶錄》
  「我最終達到的結論是,沒有一個個別人類足以阻止這場戰爭」─英國外交大臣葛雷。
  「我們必須想到在那些時日裡,各國之間的交往….互相太過靠近,就會產生雷電火花」─邱吉爾《世界危機》
  「人們對於逼進中的災難的知覺開始轉變成渴望…讓老天爺終於允許納在也無法阻擋的命運能自由展開吧!」─希特勒《我的奮鬥》
  
  在此另外提供兩位專研一戰學者的見解:
  「德國的世界政策讓歐洲一頭栽進了世界大戰」─伊曼紐‧蓋斯《通往災難的長路》
  「沒有誰問,打這場戰爭是為了什麼?德國人發動戰爭是為了獲勝,聯軍作戰是為了不輸...贏得戰爭成為目的本身。」─(A.J.P.Taylor)
  
  本書作者尼爾‧弗格森則嘗試提出10問題:
  1.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是否因為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秘密外交或軍備競賽等因素,而使戰爭無可迴避?(第一到第四章)
  2.德國領導人為何在一九一四年在戰爭上孤注一擲?(第五章)
  3.戰爭在歐洲大陸上爆發,為什麼英國的領導人決定介入?(第六章)
  4.這場戰爭真的如時常有人強調的那樣,被公眾輿論熱切地歡迎嗎?(第七章)
  5.宣傳─特別是報紙的宣傳─是否使戰爭持續進行?(第八章)
  6.為什麼大英帝國以其龐大的經濟優勢,卻仍不足以讓同盟國更快地戰敗,而需要美國的介入?(第九章與第十一章)
  7.為什麼德國的優勢軍力沒能在西方戰線上擊敗英國與法國軍隊,就像德軍在東邊擊敗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與俄羅斯那樣?(第十章)
  8.為什麼當戰場上的狀況如此悽慘(如戰爭詩人所告訴我們),人們還要繼續戰鬥?(第十二章)
  9.人們為什麼停止戰鬥?(第十三章)
  10.誰贏得了和平─更準確地說,誰最後為戰爭買單?(第十四章)
  
  尼爾‧弗格森的10個問題有些被問過,有些不曾出現過(例如第8與第9),被問過的─例如這場戰爭是否不可避免─他則整理爬梳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更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手法在於本書作者使用經濟與社會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場戰爭,例如殺一個人花費多少?投降、受傷對敵我雙方各有什麼效果?對於停戰的原因弗格森的答案也不同先前的說法。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個帝國(沙皇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垮台,出現了一個蘇維埃政權、71個新成立的國家。也因為一戰種下的恩怨,與善後處理的失敗(凡爾賽和約對於若要與德國和解顯得太嚴苛、若想長期壓制德國又顯得太寬鬆),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難以避免。

  今日我們回顧20世紀的政治社會經濟與軍事等等歷史,都必須對這劃時代事件的一戰有所了解。我們所熟悉的二戰人物他們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一戰的深刻影響,這其中有毛澤東、希特勒、邱吉爾、羅斯福、胡志明、戴高樂等等,希特勒更是被這場戰爭製造的人;我們耳孰能詳的法西斯、經濟大恐慌、共產黨、社會主義、軍國主義等等如果不理解一次大戰及其後續發展是難以把握的!
  • 致謝
  • 導論
    • JGF
    • 十個問題
    • 邪惡的戰爭
    • 必要的戰爭?
    • 可避免的戰爭?
  • 第1章 軍國主義的神話The Myths of Militarism
    • 預言者
    • 廉價作家與幽靈間諜
    • 軍國主義的政治
    • 反軍國主義
  • 第2章 帝國、協約以及愛德華王的姑息政策Empires,Ententes and Edwardian Appeasement
    • 帝國主義:經濟與霸權
    • 幾場沒打的戰爭
    • 獅子與老鷹
    • 姑息的邏輯
  • 第3章 英國的幻覺戰爭Britain’s War of Illusions
    • 十足的釣魚人
    • 拿破崙權力狂
    • 歐陸的不承諾
  • 第4章 軍火與兵力Arms and Men
    • 軍備競賽導致戰爭?
    • 無畏級戰艦
    • 即將消逝的時機
    • 沒有準備
  • 第5章 公共財政與國家安全Public Fina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 國防的沉重負擔
    • 財政僵局與戰略的絕望
    • 魯登道夫的假設歷史
  • 第6章 人類的末日: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四日The Last Days of Mankind: 28 June-4 August 1914
    • 為什麼是波士尼亞?
    • 賭徒
    • 砸爛電話
    • 英國為何而戰
    • 德皇的歐盟
  • 第7章 八月的日子:熱烈從軍的神話The August Days:The Myth of War Enthusiasm
    • 兩名自願參戰者
    • 群眾與無能
    • 恐慌
    • 從軍
    • 天啟
  • 第8章 傳媒大隊The Press Gang
    • 言詞的戰爭
    • 不和諧的聲音
    • 宣傳的自主性
    • 崇高與卑下的修辭
    • 視聽大眾
    • 在歷史的收銀機前
    • 真實的故事
  • 第9章 經濟實力:虛擲的優勢Economic Capability:The Advantage Squandered
    • 巨大的不對等
    • 烏龜與兔子
    • 軍需採購與原物料
    • 人力:英國的問題
    • 飢餓、健康狀況與社會不公
  • 第10章 戰略、戰術與人頭差額Strategy,Tactics and the Net Body Count
    • 戰略
    • 協約國與盟軍戰略
    • 如何開脫
    • 未在戰場上被擊敗?
    • 錯失的勝利?
  • 第11章 「用最低成本製造最大屠殺」:戰爭財務‘Maximum Slaughter at Minimum Expense’:War Finance
    • 財務與戰爭
    • 殺戮的成本
    • 美元的恐嚇
    • 鈔票與物價
    • 每殺一人的成本
  • 第12章 死亡的本能:人們為何戰鬥The Death Instinct:Why Men Fought
    • 地獄裡的生活
    • 棍子
    • 紅蘿蔔
    • 戰爭的樂趣?
  • 第13章 俘虜者的兩難The Captor’s Dilemma
    • 投降者的算盤
    • 指控與反控
    • 命令
    • 無止盡的戰爭
  • 第14章 如何(不要)償還戰爭債務How (not) to Pay for the War
    • 經濟後果
    • 無力付錢
    • 不準備付錢
    • 原本付得起?
    • 無力討債
    • 超級通膨以外的選項
  • 結語:末日大戰以外的選擇Conclusion:Alternatives to Armageddon
    • 幾個結論
    • 其他的記憶
    • 一些替代歷史
  • 註釋Notes
  • 參考書目Bibliography
  • 專有名詞對照表
  • 人名索引Index
  • 評介 吳雪鳳(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