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乡村建筑:适宜技术体系和建造模式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7568068413
本书从乡村建设的历程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今最量大面广的乡村建造现状。引出乡村建造问题的重要性,包括建造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乡村建设热潮对于建筑学中建造研究的意义。本书重点分析当代建筑师在此背景下进行乡村实践的具体建造技术,并进行了分类阐述,从而展现出当代乡村建造中技术的多样性与混杂性。这种多样性与混杂性体现出了当前乡村技术选择相较于城市的不确定。对于乡村居民,这体现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技术选择的模糊与尴尬,而对于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师,这既是限制亦是机遇。
-
第一章 现实境遇:当代乡村建设的问题
-
第一节 乡村风貌:自毁和他毁
-
一、传统村落价值的认同和认异
-
二、风貌杂乱:从古村到新村
-
三、新村和新民居的雷同
-
四、乡土景观的破坏与乡村生态失衡
-
-
第二节 居住行为:变革与共存
-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
二、城乡结构的矛盾
-
三、文化自信的缺失
-
-
第三节 建造行为:转型与迭代
-
一、传统结构的弃用
-
二、材料和工具的骤变
-
三、匠作体系的崩溃
-
-
第四节 新乡土营造:探索新型乡村适宜技术与建造模式
-
一、乡村住宅的建设方式
-
二、“母语建造”:传统继承与再生之必须
-
三、乡土新技术:时代和技术发展之必然
-
四、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应对之必要
-
-
-
第二章 历史路径:“设计下乡”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
第二节 新中国前30年的乡村建设
-
一、以人民公社为核心的乡村建设
-
二、乡村调查与民居学术研究的开展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多年来的乡村建设
-
一、1978─199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村整治
-
二、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统筹建设与乡建模式初探
-
三、21世纪10年代至今: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实践模式探索与建设理论研究
-
-
第四节 “设计下乡”: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的历程
-
-
第三章 田园畅想与乡村建设的理念
-
第一节 回到本源──何为乡土(建筑)
-
第二节 从花园城市到田园乌托邦
-
第三节 乡村建设的国际背景及相关探索
-
第四节 多元介入:构建乡村建设的“行动者网络”
-
第五节 乡村建设的设计伦理
-
一、当我们建造乡村时,我们在建造什么
-
二、新乡土建筑的思想
-
三、乡村建设的伦理
-
四、建筑师的责任与反思
-
-
第六节 乡村建造的基本理念
-
一、低技术和低成本的理念
-
二、低影响与可逆循环的理念
-
三、开放建筑理论
-
四、建筑的永久性与临时性
-
-
-
第四章 技术路线与方法策略
-
第一节 模式语言与通用式设计
-
第二节 原型演变与类型设计
-
一、传统民居的空间原型
-
二、合院瓦解与原型衍化
-
-
第三节 方法策略:“样”“造”“作”
-
一、传统建筑技术的“样”“造”“作”
-
二、样式形制──从生活原型到空间原型的演化
-
三、造与作──从结构原型到工法的延续与更替
-
-
第四节 适宜的技术模式:技术与文化的新旧共存
-
一、结构体系
-
二、材料构造
-
三、文化表达
-
-
第五节 适宜的工程模式:技术运用的在地性
-
一、工程管理、施工操作与生产制作
-
二、适应性:现实的限制条件
-
-
第六节 建造技术的乡村适宜性
-
一、乡土技术的科学转化
-
二、现代技术的低技调适
-
三、乡土材料的产业优化
-
四、现代材料的地域适配
-
-
-
第五章 乡村适宜建造技术探索与实践
-
第一节 类型承续与范式突破
-
一、类型:承古续今
-
二、功能:承前启后
-
三、形态:推陈出新
-
-
第二节 乡土材料的新生
-
一、生土的现代性探索与困境
-
二、乡土旧物的拼贴与活用
-
三、“广域”的地域性和地方材料
-
-
第三节 永居与批量定制:开放与集成的装配式建造
-
一、建筑的“建造”向“制造”过渡
-
二、建造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开放装配式的构造体系
-
四、开放开源的乡村建造的可能
-
五、装配式建造体系的实践探讨
-
六、乡村装配式建筑的困扰
-
-
第四节 低技和可逆的装配式建造
-
一、建造从线性到可循环
-
二、低技术可逆性建造体系
-
三、低技术可逆性的建造实践──虚心谷活动工坊
-
-
第五节 乡村传统与乡土遗产的再认识
-
一、乡土建成遗产
-
二、乡村工业
-
三、相关实践探索
-
四、保护活化策略
-
-
第六节 建筑作为中介:再塑社会组织关系
-
一、自主营建,设计参与
-
二、协力造屋,用户组织
-
三、平民建筑:互为主体
-
四、建筑中介,激活社会
-
-
-
第六章 余论:基于当代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学思考
-
一、建筑学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拓展
-
二、乡村建筑师工作的转变
-
三、建筑学基本问题的隐现
-
四、走向平民的价值观与社会建构
-
五、建筑设计方法的突破
-
六、设计的介入及其内容方式的改变
-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