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打著「公共」口號卻不公共的公共藝術!
原本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藝文參與機會,因為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導致許多藝術家逐漸卻步,而流喪了原有公共性的本質。
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還是亂源?
「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
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但卻完全合法之程序操作下,長期為少數人所掌控,反而成為臺灣公共藝術進化過程中的阻礙者;種種假公共的現象,更鮮明地道出臺灣公共藝術的層層隱憂!面對環境的再發展,「公共」或「美學」該如何尋求到最佳解答?
本書作者親身在公共藝術創作者、個案之執行與徵選委員、縣市政府審議會委員等各種角色中,真實經驗了公共藝術相關工作的無奈與困境,更深入各環節,剖析各地個案操作與審議機制上的種種弊病,歷經十多年時間的觀察心得中,匯整出第一套講述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象的完整記錄。
原本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藝文參與機會,因為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導致許多藝術家逐漸卻步,而流喪了原有公共性的本質。
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還是亂源?
「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
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但卻完全合法之程序操作下,長期為少數人所掌控,反而成為臺灣公共藝術進化過程中的阻礙者;種種假公共的現象,更鮮明地道出臺灣公共藝術的層層隱憂!面對環境的再發展,「公共」或「美學」該如何尋求到最佳解答?
本書作者親身在公共藝術創作者、個案之執行與徵選委員、縣市政府審議會委員等各種角色中,真實經驗了公共藝術相關工作的無奈與困境,更深入各環節,剖析各地個案操作與審議機制上的種種弊病,歷經十多年時間的觀察心得中,匯整出第一套講述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象的完整記錄。
- 封面
- 作者簡介
- 前言
-
一 公共藝術的定義與概念形成
-
以雕塑與壁畫為主的年代
-
從不談公共藝術的年代,到法令規範下的公共藝術
-
被「法定」框限的公共藝術制度
-
-
二 藝術與公共之間的辯證
-
由問題的思考,激盪出更多樣的藝術型態
-
藝術與公共間的相融與對立
-
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自由與公共藝術領域的專業要求
-
-
三 在觀念演繹過程中的理想性
-
時代演繹下,日趨複雜且多元的意涵
-
由個案的藝術創作到城市觀點的美學設計
-
為降低興辦困難與簡化行政程序的大修法
-
歷屆的公共藝術獎將成為未來公共藝術再發展的指標
-
-
四 當「建築」成為一種新公共藝術類型
-
漠視百分百的建築環境,重視百分之一的公共藝術
-
建築,如何成為公共藝術?
-
-
五 公共藝術之所以不公共,問題出在哪?
-
藝術教育的不足、公共意識的缺乏成為公共藝術的隱憂
-
政策的理想面與審議機關的執行面
-
法定的超現實理想與執行作為上的差距
-
公共性論述下的空間權力
-
政府機關?藝術家?公眾?──由誰來認定的「民眾參與」?
-
多元觀點的公共論述下,變形失焦的民眾參與
-
「藝術產業」觀點的民眾參與作為
-
藝術,是一種景觀工程?或該成為一種服務公共領域的方式?
-
政府的公共藝術資產?公眾的公共美學環境?
-
公共藝術設置反映出的城鄉資源差異問題
-
公共性觀點的公眾環境
-
另一種更長期的公共議題──管理維護問題
-
-
六 人治觀點的公共藝術進行曲
-
源於缺乏理性的母法,藝術行政的龐雜程序
-
理想觀點的學者專家制度設計
-
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還是亂源?
-
位階崇高卻功能貧弱的審議會機制
-
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代議制度
-
高度「人治」觀點的公共藝術專業
-
缺乏配套的基礎教育機制,導致專家觀點獨大於公共領域
-
-
七 法定公共藝術機制下所形成的市場商機
-
「專業」作為所形成的「市場」
-
「行政代辦」──因應複雜法令而產生的新產業
-
由學者、業者所形成的「專業」領域
-
由藝術專業到公共藝術市場「專業」
-
作品徵選的創作「專業」
-
由學者專家掌控的公共藝術市場
-
假創意的創作與弱化的藝術性
-
媚外的價值觀與要求上的雙重標準
-
法令定義的學者專家‧政府招標採購機制下的業者與教育者
-
-
八 由消極消費到積極生產的基金制
-
由分散式的個案設置到統籌運用的公共藝術基金
-
理想觀點與實務執行面的「基金制」
-
-
九 「後公共藝術」的願景
-
單一個案的美學論述‧整體環境規劃的未來願景
-
藝術之於公共,公共藝術應有何種角色定位
-
突破法令框架、學理式的觀點,轉化出人文發展上的產能
-
促進公共藝術作為城鄉美學再發展的能量
-
「去菁英化」的藝術行動觀點
-
節慶文化觀點下的公共藝術文化發展
-
透過藝術行動培養環境覺察與社會關懷的能力
-
基礎教育是公共藝術再發展的根本
-
學理上的公共藝術學系在於成為一門專業
-
讓「公共藝術」成為另一種社會行動的專有名詞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