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公共藝術學Ⅰ黑色.公共藝術論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34810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打著「公共」口號卻不公共的公共藝術!
原本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藝文參與機會,因為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導致許多藝術家逐漸卻步,而流喪了原有公共性的本質。

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還是亂源?
「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

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但卻完全合法之程序操作下,長期為少數人所掌控,反而成為臺灣公共藝術進化過程中的阻礙者;種種假公共的現象,更鮮明地道出臺灣公共藝術的層層隱憂!面對環境的再發展,「公共」或「美學」該如何尋求到最佳解答?

本書作者親身在公共藝術創作者、個案之執行與徵選委員、縣市政府審議會委員等各種角色中,真實經驗了公共藝術相關工作的無奈與困境,更深入各環節,剖析各地個案操作與審議機制上的種種弊病,歷經十多年時間的觀察心得中,匯整出第一套講述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象的完整記錄。
  • 封面
  • 作者簡介
  • 前言
  • 一 公共藝術的定義與概念形成
    • 以雕塑與壁畫為主的年代
    • 從不談公共藝術的年代,到法令規範下的公共藝術
    • 被「法定」框限的公共藝術制度
  • 二 藝術與公共之間的辯證
    • 由問題的思考,激盪出更多樣的藝術型態
    • 藝術與公共間的相融與對立
    • 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自由與公共藝術領域的專業要求
  • 三 在觀念演繹過程中的理想性
    • 時代演繹下,日趨複雜且多元的意涵
    • 由個案的藝術創作到城市觀點的美學設計
    • 為降低興辦困難與簡化行政程序的大修法
    • 歷屆的公共藝術獎將成為未來公共藝術再發展的指標
  • 四 當「建築」成為一種新公共藝術類型
    • 漠視百分百的建築環境,重視百分之一的公共藝術
    • 建築,如何成為公共藝術?
  • 五 公共藝術之所以不公共,問題出在哪?
    • 藝術教育的不足、公共意識的缺乏成為公共藝術的隱憂
    • 政策的理想面與審議機關的執行面
    • 法定的超現實理想與執行作為上的差距
    • 公共性論述下的空間權力
    • 政府機關?藝術家?公眾?──由誰來認定的「民眾參與」?
    • 多元觀點的公共論述下,變形失焦的民眾參與
    • 「藝術產業」觀點的民眾參與作為
    • 藝術,是一種景觀工程?或該成為一種服務公共領域的方式?
    • 政府的公共藝術資產?公眾的公共美學環境?
    • 公共藝術設置反映出的城鄉資源差異問題
    • 公共性觀點的公眾環境
    • 另一種更長期的公共議題──管理維護問題
  • 六 人治觀點的公共藝術進行曲
    • 源於缺乏理性的母法,藝術行政的龐雜程序
    • 理想觀點的學者專家制度設計
    • 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還是亂源?
    • 位階崇高卻功能貧弱的審議會機制
    • 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的代議制度
    • 高度「人治」觀點的公共藝術專業
    • 缺乏配套的基礎教育機制,導致專家觀點獨大於公共領域
  • 七 法定公共藝術機制下所形成的市場商機
    • 「專業」作為所形成的「市場」
    • 「行政代辦」──因應複雜法令而產生的新產業
    • 由學者、業者所形成的「專業」領域
    • 由藝術專業到公共藝術市場「專業」
    • 作品徵選的創作「專業」
    • 由學者專家掌控的公共藝術市場
    • 假創意的創作與弱化的藝術性
    • 媚外的價值觀與要求上的雙重標準
    • 法令定義的學者專家‧政府招標採購機制下的業者與教育者
  • 八 由消極消費到積極生產的基金制
    • 由分散式的個案設置到統籌運用的公共藝術基金
    • 理想觀點與實務執行面的「基金制」
  • 九 「後公共藝術」的願景
    • 單一個案的美學論述‧整體環境規劃的未來願景
    • 藝術之於公共,公共藝術應有何種角色定位
    • 突破法令框架、學理式的觀點,轉化出人文發展上的產能
    • 促進公共藝術作為城鄉美學再發展的能量
    • 「去菁英化」的藝術行動觀點
    • 節慶文化觀點下的公共藝術文化發展
    • 透過藝術行動培養環境覺察與社會關懷的能力
    • 基礎教育是公共藝術再發展的根本
    • 學理上的公共藝術學系在於成為一門專業
    • 讓「公共藝術」成為另一種社會行動的專有名詞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