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
- 圖目錄
- 表目錄
-
編者序:震後新生 林宗弘、陳亮全、劉季宇
-
一、紙教堂的餘光
-
二、二十多年前那一晚
-
三、基礎設施與公共建築破壞
-
四、記取教訓、抗拒遺忘
-
-
第一部分 震災風險研究導論
-
第一章 解構巨震 林宗弘、林冠慧
-
一、地震研究的重要性
-
二、分解地震災害的風險函數
-
三、從歷史制度論看風險函數的演化
-
四、本書的理論架構與章節規劃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一):知恩圖報 林宗弘
-
-
第二章 風中電話:臺灣震災的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林宗弘、張宜君、李俊穎
-
一、臺灣的災難大數據在哪裡?
-
二、九二一震災相關資料庫的彙整
-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
-
四、釜石奇蹟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二):九份二山 林宗弘、周偉賢
-
-
-
第二部分 震前風險: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
-
第三章 美麗島的宿命:地震危害度的起源與後果 簡文郁、葉錦勳、林沛暘、劉季宇
-
一、從里斯本到集集:地震與科學革命
-
二、臺灣:地震之島的地質構造與地震成因
-
三、兩大致災因子:地盤變動與強烈地震動
-
四、臺灣的地震觀測與科學研究
-
五、從震災風險評估到強震即時警報
-
六、用數據重現九二一震災
-
七、小結:從危害度到建築工程因素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三):東星大樓 林宗弘
-
-
第四章 地震不會殺人,房屋才會:建築的震災風險與韌性 鍾立來、邱聰智、劉季宇、葉錦勳
-
一、九二一震災下的人口與住宅暴露度
-
二、製造地震:實驗室裡的集集地震
-
三、臺灣建築結構的三大易損性
-
四、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耐震建築的基本原則
-
五、公有建築物耐震補強的經驗:打造安全校舍
-
六、私有建築物:從地震保險到階段性補強
-
七、小結:強化建築韌性的制度改革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四):石岡遺孤 林宗弘、周偉賢
-
-
第五章 弱者受害:臺灣巨震風險裡的社會脆弱度 林冠慧、陳慈忻
-
一、何謂脆弱度?脆弱度的起源與定義
-
二、如何整合地震與社會數據研究九二一震災的社會脆弱度?
-
三、臺灣巨震風險:貧窮、貧富差距、年齡、性別的脆弱度
-
四、樞紐城鎮效應:震災的空間與人口流動分析
-
五、小結:減少脆弱度的社會政策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五):搶救東勢 林宗弘、周偉賢
-
-
-
第三部分 災後重建:邁向韌性社會
-
第六章 韌性爆發:搶救與安置時期的國家與公民社會 林宗弘
-
一、災後重建時期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
二、災後危機中的臺灣政府反應
-
三、公民社會大爆發
-
四、九二一基金會的正面經驗
-
五、安置時期的組合屋爭議
-
六、艱鉅的下半場:從政黨輪替到災後重建
-
七、小結:災害應變制度的改革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六):民安領航 周偉賢、林宗弘
-
-
第七章 重建一個家:社會資本與集合住宅重建的成敗 周偉賢、李宗義、林宗弘
-
一、韌性與社會資本
-
二、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的整體面貌
-
三、集合住宅重建為何這麼困難?
-
四、重建的曙光:政府與公民社會合作的制度創新
-
五、小結:集合住宅重建的經驗與教訓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七):桃米新生 周偉賢、林宗弘
-
-
第八章 社區創生:農村轉型與校園重建的漫長旅程 曾裕淇、林宗弘
-
一、鳥瞰歷史:災區整體的農村經濟復原
-
二、農村聚落重建 VS. 社區總體營造
-
三、兩種社區重建政策,四種社區經濟表現
-
四、成功聚落重建與社區營造的桃米里
-
五、眉溪周邊社區的努力與困境
-
六、在埔里之外:災區鄉鎮收入與社區營造
-
七、從社區重建到教育重建:新校園之夢
-
八、小結:從災後重建到地方創生
-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八):中寮傳奇 周偉賢、林宗弘
-
-
第九章 療癒震殤:九二一震災後的心理創傷與復原經驗 陳淑惠、龔怡文
-
一、向災難經驗學習:臺大921 心理復健小組
-
二、災難事件的心理適應之挑戰與影響
-
三、災後心理復原的實作與發展成果
-
四、九二一震災的遺產:近年來的災難心理學研究與服務
-
五、小結:本土災難創傷心理學的展望
-
九二一的故事(九):與子偕行 周偉賢
-
-
-
第四部分 面對下一場巨震
-
第十章 制度韌性:臺灣災害風險治理的制度興革與科技前瞻 陳亮全
-
一、從無到有:萌芽中的臺灣現代防救災制度
-
二、巨震催生:難產多年的《災害防救法》誕生
-
三、臺灣災害防救科技研發的歷史發展
-
四、制度轉化:九二一震災對災害防救科技發展的影響
-
五、從防災科技到防災教育:防災社區與防災校園
-
六、小結:展望未來的制度韌性
-
美濃震災的故事:維冠金龍 林宗弘
-
-
結論 下一場巨震的防災備忘錄 林宗弘、陳亮全、劉季宇
-
一、分解巨震風險損失
-
二、下次巨震前的防災政策建議
-
三、從震災到一般災害風險分析
-
四、小結:人類世的長期賽局
-
-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633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