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06331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如何避免「踩雷」?從本書學習陪孩子、也陪自己,幫助親子關係從「揪心」變「舒心」。

內容簡介:
給戰戰兢兢地努力挽救親子關係,卻深感挫折的溫柔父母──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是一種寬心的修行。】
放下「我沒盡責」的焦慮,小孩只是長大了,不會一去不回頭。

家有青春期小孩,你在心裡哭過多少回?
其實孩子刺向你時,也刺痛了自己:「這樣的我會有人愛嗎?」
唯一能給孩子安定的,是身為父母的安定,
因為這能讓他們肯定自己,無論是什麼形狀,
都是最美好的形狀。



選擇溫柔,不等於討好或溺愛;
選擇溫柔,也不代表能解決所有問題。
而是我們耐心等待、不放棄,
相信點點滴滴在孩子心中,將以愛綻放。



●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了嗎?
→因為你總是還沒聽完,就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他可能正對你透露一個訊息:「我不重要。」
●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其實他是害怕會讓爸媽對他失望。

如果說孩子是生來討債,和青春期小孩相愛相殺的煎熬,則讓你覺悟上輩子原來「債台高築」:才剛引爆炸彈,轉身竟能沒事似的聊天;冷漠不理人,讓你心灰意冷地懷疑自己究竟多被孩子憎厭……
吳孟昌老師在親子關係及自我探索講座、大學授課中,聆聽了許多親子的生命故事,自己也有兩名青少年兒女,正親身經歷著「伴君如伴虎」的不知所措,因此他深深地理解:

❙青春期孩子其實以倔強的外表,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這種矛盾,卻是孩子為了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尋找答案的必經過程。

他特別規劃「陪孩子」與「陪自己」兩部分,針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三十個經典提問,提出關鍵思考及實用方法,幫助父母們貼近孩子的個性、特質,從互動中做出彈性調整,進而發展適合自己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
明明好需要爸媽陪著當「後盾」,可是彆扭得說不出口,白我們一眼撇過頭,卻又斜眼偷瞄我們會不會真的走開──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磨人,卻也那麼令人心疼。

本書特色: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如何避免「踩雷」?
1.練習扮演聆聽者:用「你說說看」,取代「你聽我說」。
2.練習扮演核對者:用「你的意思是……嗎?」,取代「我認為你就是……」。
3.練習扮演陪伴者:用「你需要我幫忙嗎?」,取代「你要這樣做才對」。
●我們退一步,能讓親子更靠近:青春期孩子,急著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又頻頻回首,想看看父母是怎麼解讀自己。進退兩難之下,難免情緒起伏大。既然如此,我們就退後一步,觀察他們如何「捏塑」自己吧。但也別離得太遠,因為他們總會想試探父母是否認可自己。我們先退一步,在中間留出了緩衝區,孩子反而願意主動走近。
●從本書學習陪孩子、也陪自己,幫助親子關係從「揪心」變「舒心」:
1.青春期小孩的內在是一團糾結、紊亂的毛線球,孩子需要時間自我釐清,也需要我們更耐心地理解與聆聽。
2.親子關係中隱微卻關鍵的「痛點」,最需要看見的人是我們家長,而非孩子。負有「生養」和「教養」雙重責任的父母,需要更敏銳地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知道自己是帶著孩子走向何方。
3.對孩子「放手」,絕不是放牛吃草,反而是我們因為愛,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4.我們在內心按下溫柔和愛的按鈕,也會觸動孩子願意敞開自己,表達真實的感受,讓親子彼此支持、滋養,一起成長。
5.我們嘗試關心、理解孩子的善意,能增添孩子面對現實的勇氣,讓他們遭遇困境時,不再孤獨與無助。
6.何不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呢?對孩子而言,我們的真情流露,一定比冷冰冰的道理更有溫度和力量。

專文推薦(摘自本書推薦序):
●尚瑞君(親子教養暢銷作家.講師):陪著孩子成長,也讓自己成熟,用溫柔與善意的愛來連結並成全彼此──這是孟昌老師的書《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想要與您分享的觀點與啟思,希望可以給家長們帶來療癒及勇氣,繼續跟孩子在愛的路上,探索與實踐生命美學。

●徐仁斌(基隆市立明德國中校長.教育部102年師鐸獎得主):本書不只是親職教育專書,同樣值得推薦給在教學現場奮鬥的師長們,也是自我身心靈的成長解方。大人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心,並且去了解冰山下的孩子正在發出求救訊息,陪伴他一段路程,他會記得。某一天,他也會回過頭謝謝你曾經的陪伴。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我們要不斷地釋放愛,讓孩子學著去愛
  • 【推薦序】傾聽、探詢與理解,就是「陪伴」
  • 一、陪孩子
    • 青春期孩子真的像「刺蝟」,不好靠近?
    •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總是深怕踩雷?
    • 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了嗎?
    • 何不向孩子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 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 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 孩子為什麼會長出「刺」?
    • 孩子其實在問你:「我值得被愛嗎?」
    • 捨不得看孩子受挫而傷心,怎麼辦?
    • 孩子丟來「心情變化球」,我們要怎麼接?
    • 你想改變孩子,還是關心他?
    • 孩子是不長進,或只是不符合你的期待?
    • 如何把對孩子的期待,變成親子一同成長的動能?
    • 你的擔心,是否限縮了孩子開展自己的機會?
    • 你想解決問題,孩子卻曲解你的用心?
    • 如何「放手」,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 一番用心良苦,卻被孩子嫌棄?
    • 你習慣表達愛?還是懲罰?
    • 你是否曾好好地注視你的孩子?
    • 孩子和我們,怎麼距離越來越遠?
  • 二、陪自己
    • 如何用「過來人」的視角,看青春期的孩子?
    • 與孩子相處,你常被惹到理智斷線?
    • 孩子和父母不同,反而幫助我們成長?
    • 親情包藏著「你欠我」的內餡,誰想領受?
    • 孩子講都講不聽,怎麼辦?
    • 為何常被孩子嫌「你很煩」?
    • 你想解決的究竟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 面對小孩,你越來越煩躁?
    • 你很照顧自己、愛自己,為何跟孩子的溝通還是出問題?
    • 你多久沒有一個人出去走走了?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