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失序的心靈:美國個人主義傳統的困境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23403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現代人普遍不婚不生、努力賺錢、遠離公共生活
我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到底哪裡有錯?

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之後又一經典
初版自1985年暢銷至今、融合社會.政治.歷史跨學科研究
一本理解美國人為何奉個人主義為人生圭臬,
但卻又逐步侵蝕毀壞公民社會的警世之書

個人主義為何會毀壞公民社會?
1830年代,法國社會哲學家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對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提出非常敏銳的分析,他警告「只顧個人利益、自掃門前雪」的個人主義,最終會破壞美國推崇的公民社會,走向他不樂見的「民主專制」(democratic despotism),一種有秩序、溫和且和平的「奴隸制」。本書延續《民主在美國》的觀察,考察美國個人主義發展的歷史淵源,說明「民德」(Habits of the Heart)對於塑造美國人文化特質的重要作用,並希望透過重塑民德,遏制個人主義在美國的過度發展,根治人際孤立疏離,缺乏社會責任的病灶,拯救岌岌可危的公民社會。
四個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
本書認為,美國擁有四個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
(1)聖經傳統:源自基督宗教,崇敬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共和傳統:源自古希臘羅馬,現代西方民主社會的基石,重視公民道德、公共參與。
(3)功利個人主義:追求自己和自己親近的人的最大利益,例如賺取財富、享受人生、為子女未來打算。
(4)表現個人主義:主張每個人要活出自我、按照內心的直覺而非外在規範去生活。
這四個兩兩一組代表「公」與「私」的文化傳統,始終盤旋在美國人的心中。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應該過上成就自我、獨立自主的生活,還是遵循傳統、參與公眾的生活,都凸顯他們「公」與「私」矛盾衝突的心理。
以四位主人翁生命故事展開的文本
本書從四個真實案例開始,分析上述的矛盾衝突。他們分別是企業主管布萊恩、小鎮主委喬、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社會運動家韋恩。他們都是你我日常所見的普通人物,每段訪談、每篇側寫都道出他們的工作、婚姻、愛情、信仰、價值觀、親子關係、社區參與、政治活動,其中有他們的夢想、挫折、哀傷、煩惱,呈現出現代人充滿矛盾衝突,失去秩序的心靈世界。
以成功的企業主管布萊恩為例,四十歲前的他鎮日忙於工作,總是在辦公室待到三更半夜,每週平均工作65個小時,心裡想的只有養活家裡的妻小,當個「負責任」的大人。但這樣的他卻在結婚十五年後收到一紙離婚協議,妻子認為布萊恩整天只忙於工作,跟妻子、小孩幾乎沒有交集,她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續弦之後的布萊恩大大改變了人生態度,工作不再是他的絕對,傍晚五點就打卡下班,花更多時間在家庭生活,也培養更多個人的興趣。這乍看是不一樣的「美好人生」,但對本書作者貝拉而言,布萊恩並沒有變,他看似回歸家庭、重獲新生,實際上他的出發點依舊是做對自己人生有「利益」的事,做自己「喜愛」的事,其背後並沒有更深一層道德依歸及美善價值。
這就是本書最要探討的核心課題。
所以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跟台灣有仕麼連結?
本書認為,在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會少了群體趨向「共善」的道德指標。過度的個人主義會讓我們不斷退縮回小圈子,呈現某種疏離和孤立的狀態,不問世事,不關心公共議題,不看重傳統的信念價值,比如重視家庭、守望社區、忠於國家。那本書理想的公民社會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追尋?本書認為仍可以透過教育重塑,讓人們重拾道德責任,了解人生追尋的不只個人成功,且成功不只是因為你很努力,套句《成功的反思》作者桑德爾的話:「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我們對這社會仍有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人際孤立是現代社會遇到的普世困境,也是每位關心公共事務、社會責任的你我應該關注的課題。
  • 封面
  • 目錄
  • 導 讀 追尋重建締造公民社會連結的價值 邱炫元
  • 推薦序 個人主義如何斲傷文明? 蕭育和
  • 二○○八年版序
  • 一九九六年版序
  • 一九八五年初版序
  • 第一章 追求幸福
    • 企業主管布萊恩.帕默的故事
    • 小鎮主委喬.高爾曼的故事
    • 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奧丹的故事
    • 社會運動家韋恩.鮑爾的故事
    • 共同傳統中的不同聲音
    • 什麼是成功
    • 什麼是自由
    • 什麼是正義
  • 第二章 歷史源頭
    • 聖經與共和的成分
    • 功利與表現的個人主義
    • 美國文化的早期詮釋
    • 獨立的公民
    • 企業家
    • 經理人
    • 治療師
    • 一些近代詮釋
    • 今日美國文化
  • 第一部 私人生活
    • 第三章 尋找自我
      • 自力更生
      • 離家
      • 離開教會
      • 工作
      • 生活型態飛地
      • 為自我扎根
      • 生命歷程的意義
    • 第四章 愛與婚姻
      • 女人的領域
      • 愛與自我
      • 自由和義務
      • 溝通
      • 意識形態混淆
      • 愛與個人主義
      • 婚姻與民德
    • 第五章 溝通交流
      • 傳統的關係
      • 美國式焦慮
      • 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模範關係
      • 心理治療與工作
      • 心理治療契約論
      • 心理治療與政治
      • 心理治療對社群的追求
      • 傳統形式的堅持不懈
    • 第六章 個人主義
      • 個人主義的不明確性
      • 虛構的個人主義
      • 矛盾的社會因素
      • 個人主義的限制
      • 記憶社群
      • 社區、承諾和個體性
      • 私人與公共
  • 第二部 公共生活
    • 第七章 主動參與
      • 自由獨立的小鎮
      • 小鎮長老
      • 從小鎮到大城
      • 城市地方主義
      • 關切的公民
      • 城市的世界主義
      • 有公民意識的專業人士
      • 職業社會運動分子
      • 從義工到公民
    • 第八章 公民權
      • 成功和快樂
      • 三種政治類型
      • 政治和個人主義文化
      • 無形的複雜性
      • 公民權和專業理性
      • 公民權的幾種形式
      • 公民運動的實例
    • 第九章 宗教
      • 美國歷史上的宗教
      • 宗教多元主義
      • 地方教會
      • 宗教個人主義
      • 內在和外在的宗教
      • 宗教中心
      • 教會、宗派和神祕主義
      • 宗教和世界
    • 第十章 全國性社會
      • 對公共秩序的理解
      • 公共利益:未完成的美國追求
      • 美國人的六種公共利益觀
      • 權勢階層vs.民粹主義
      • 新資本主義vs.福利自由主義
      • 管理社會vs.經濟民主
      • 尚未解決的對立
    • 結 論 轉變美國文化
      • 時代變遷?
      • 分離文化
      • 連貫性的文化
      • 社會生態
      • 改組社會世界
      • 世道人情
      • 富裕社會的貧窮
  • 附錄 社會科學作為公共哲學
  • 關鍵術語詞彙表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