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現代人普遍不婚不生、努力賺錢、遠離公共生活
我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到底哪裡有錯?
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之後又一經典
初版自1985年暢銷至今、融合社會.政治.歷史跨學科研究
一本理解美國人為何奉個人主義為人生圭臬,
但卻又逐步侵蝕毀壞公民社會的警世之書
個人主義為何會毀壞公民社會?
1830年代,法國社會哲學家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對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提出非常敏銳的分析,他警告「只顧個人利益、自掃門前雪」的個人主義,最終會破壞美國推崇的公民社會,走向他不樂見的「民主專制」(democratic despotism),一種有秩序、溫和且和平的「奴隸制」。本書延續《民主在美國》的觀察,考察美國個人主義發展的歷史淵源,說明「民德」(Habits of the Heart)對於塑造美國人文化特質的重要作用,並希望透過重塑民德,遏制個人主義在美國的過度發展,根治人際孤立疏離,缺乏社會責任的病灶,拯救岌岌可危的公民社會。
四個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
本書認為,美國擁有四個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
(1)聖經傳統:源自基督宗教,崇敬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共和傳統:源自古希臘羅馬,現代西方民主社會的基石,重視公民道德、公共參與。
(3)功利個人主義:追求自己和自己親近的人的最大利益,例如賺取財富、享受人生、為子女未來打算。
(4)表現個人主義:主張每個人要活出自我、按照內心的直覺而非外在規範去生活。
這四個兩兩一組代表「公」與「私」的文化傳統,始終盤旋在美國人的心中。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應該過上成就自我、獨立自主的生活,還是遵循傳統、參與公眾的生活,都凸顯他們「公」與「私」矛盾衝突的心理。
以四位主人翁生命故事展開的文本
本書從四個真實案例開始,分析上述的矛盾衝突。他們分別是企業主管布萊恩、小鎮主委喬、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社會運動家韋恩。他們都是你我日常所見的普通人物,每段訪談、每篇側寫都道出他們的工作、婚姻、愛情、信仰、價值觀、親子關係、社區參與、政治活動,其中有他們的夢想、挫折、哀傷、煩惱,呈現出現代人充滿矛盾衝突,失去秩序的心靈世界。
以成功的企業主管布萊恩為例,四十歲前的他鎮日忙於工作,總是在辦公室待到三更半夜,每週平均工作65個小時,心裡想的只有養活家裡的妻小,當個「負責任」的大人。但這樣的他卻在結婚十五年後收到一紙離婚協議,妻子認為布萊恩整天只忙於工作,跟妻子、小孩幾乎沒有交集,她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續弦之後的布萊恩大大改變了人生態度,工作不再是他的絕對,傍晚五點就打卡下班,花更多時間在家庭生活,也培養更多個人的興趣。這乍看是不一樣的「美好人生」,但對本書作者貝拉而言,布萊恩並沒有變,他看似回歸家庭、重獲新生,實際上他的出發點依舊是做對自己人生有「利益」的事,做自己「喜愛」的事,其背後並沒有更深一層道德依歸及美善價值。
這就是本書最要探討的核心課題。
所以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跟台灣有仕麼連結?
本書認為,在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會少了群體趨向「共善」的道德指標。過度的個人主義會讓我們不斷退縮回小圈子,呈現某種疏離和孤立的狀態,不問世事,不關心公共議題,不看重傳統的信念價值,比如重視家庭、守望社區、忠於國家。那本書理想的公民社會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追尋?本書認為仍可以透過教育重塑,讓人們重拾道德責任,了解人生追尋的不只個人成功,且成功不只是因為你很努力,套句《成功的反思》作者桑德爾的話:「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我們對這社會仍有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人際孤立是現代社會遇到的普世困境,也是每位關心公共事務、社會責任的你我應該關注的課題。
我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到底哪裡有錯?
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之後又一經典
初版自1985年暢銷至今、融合社會.政治.歷史跨學科研究
一本理解美國人為何奉個人主義為人生圭臬,
但卻又逐步侵蝕毀壞公民社會的警世之書
個人主義為何會毀壞公民社會?
1830年代,法國社會哲學家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對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提出非常敏銳的分析,他警告「只顧個人利益、自掃門前雪」的個人主義,最終會破壞美國推崇的公民社會,走向他不樂見的「民主專制」(democratic despotism),一種有秩序、溫和且和平的「奴隸制」。本書延續《民主在美國》的觀察,考察美國個人主義發展的歷史淵源,說明「民德」(Habits of the Heart)對於塑造美國人文化特質的重要作用,並希望透過重塑民德,遏制個人主義在美國的過度發展,根治人際孤立疏離,缺乏社會責任的病灶,拯救岌岌可危的公民社會。
四個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
本書認為,美國擁有四個對立又相容的文化傳統:
(1)聖經傳統:源自基督宗教,崇敬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共和傳統:源自古希臘羅馬,現代西方民主社會的基石,重視公民道德、公共參與。
(3)功利個人主義:追求自己和自己親近的人的最大利益,例如賺取財富、享受人生、為子女未來打算。
(4)表現個人主義:主張每個人要活出自我、按照內心的直覺而非外在規範去生活。
這四個兩兩一組代表「公」與「私」的文化傳統,始終盤旋在美國人的心中。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應該過上成就自我、獨立自主的生活,還是遵循傳統、參與公眾的生活,都凸顯他們「公」與「私」矛盾衝突的心理。
以四位主人翁生命故事展開的文本
本書從四個真實案例開始,分析上述的矛盾衝突。他們分別是企業主管布萊恩、小鎮主委喬、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社會運動家韋恩。他們都是你我日常所見的普通人物,每段訪談、每篇側寫都道出他們的工作、婚姻、愛情、信仰、價值觀、親子關係、社區參與、政治活動,其中有他們的夢想、挫折、哀傷、煩惱,呈現出現代人充滿矛盾衝突,失去秩序的心靈世界。
以成功的企業主管布萊恩為例,四十歲前的他鎮日忙於工作,總是在辦公室待到三更半夜,每週平均工作65個小時,心裡想的只有養活家裡的妻小,當個「負責任」的大人。但這樣的他卻在結婚十五年後收到一紙離婚協議,妻子認為布萊恩整天只忙於工作,跟妻子、小孩幾乎沒有交集,她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續弦之後的布萊恩大大改變了人生態度,工作不再是他的絕對,傍晚五點就打卡下班,花更多時間在家庭生活,也培養更多個人的興趣。這乍看是不一樣的「美好人生」,但對本書作者貝拉而言,布萊恩並沒有變,他看似回歸家庭、重獲新生,實際上他的出發點依舊是做對自己人生有「利益」的事,做自己「喜愛」的事,其背後並沒有更深一層道德依歸及美善價值。
這就是本書最要探討的核心課題。
所以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跟台灣有仕麼連結?
本書認為,在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會少了群體趨向「共善」的道德指標。過度的個人主義會讓我們不斷退縮回小圈子,呈現某種疏離和孤立的狀態,不問世事,不關心公共議題,不看重傳統的信念價值,比如重視家庭、守望社區、忠於國家。那本書理想的公民社會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追尋?本書認為仍可以透過教育重塑,讓人們重拾道德責任,了解人生追尋的不只個人成功,且成功不只是因為你很努力,套句《成功的反思》作者桑德爾的話:「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我們對這社會仍有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人際孤立是現代社會遇到的普世困境,也是每位關心公共事務、社會責任的你我應該關注的課題。
- 封面
- 目錄
- 導 讀 追尋重建締造公民社會連結的價值 邱炫元
- 推薦序 個人主義如何斲傷文明? 蕭育和
- 二○○八年版序
- 一九九六年版序
- 一九八五年初版序
-
第一章 追求幸福
-
企業主管布萊恩.帕默的故事
-
小鎮主委喬.高爾曼的故事
-
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奧丹的故事
-
社會運動家韋恩.鮑爾的故事
-
共同傳統中的不同聲音
-
什麼是成功
-
什麼是自由
-
什麼是正義
-
-
第二章 歷史源頭
-
聖經與共和的成分
-
功利與表現的個人主義
-
美國文化的早期詮釋
-
獨立的公民
-
企業家
-
經理人
-
治療師
-
一些近代詮釋
-
今日美國文化
-
-
第一部 私人生活
-
第三章 尋找自我
-
自力更生
-
離家
-
離開教會
-
工作
-
生活型態飛地
-
為自我扎根
-
生命歷程的意義
-
-
第四章 愛與婚姻
-
女人的領域
-
愛與自我
-
自由和義務
-
溝通
-
意識形態混淆
-
愛與個人主義
-
婚姻與民德
-
-
第五章 溝通交流
-
傳統的關係
-
美國式焦慮
-
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模範關係
-
心理治療與工作
-
心理治療契約論
-
心理治療與政治
-
心理治療對社群的追求
-
傳統形式的堅持不懈
-
-
第六章 個人主義
-
個人主義的不明確性
-
虛構的個人主義
-
矛盾的社會因素
-
個人主義的限制
-
記憶社群
-
社區、承諾和個體性
-
私人與公共
-
-
-
第二部 公共生活
-
第七章 主動參與
-
自由獨立的小鎮
-
小鎮長老
-
從小鎮到大城
-
城市地方主義
-
關切的公民
-
城市的世界主義
-
有公民意識的專業人士
-
職業社會運動分子
-
從義工到公民
-
-
第八章 公民權
-
成功和快樂
-
三種政治類型
-
政治和個人主義文化
-
無形的複雜性
-
公民權和專業理性
-
公民權的幾種形式
-
公民運動的實例
-
-
第九章 宗教
-
美國歷史上的宗教
-
宗教多元主義
-
地方教會
-
宗教個人主義
-
內在和外在的宗教
-
宗教中心
-
教會、宗派和神祕主義
-
宗教和世界
-
-
第十章 全國性社會
-
對公共秩序的理解
-
公共利益:未完成的美國追求
-
美國人的六種公共利益觀
-
權勢階層vs.民粹主義
-
新資本主義vs.福利自由主義
-
管理社會vs.經濟民主
-
尚未解決的對立
-
-
結 論 轉變美國文化
-
時代變遷?
-
分離文化
-
連貫性的文化
-
社會生態
-
改組社會世界
-
世道人情
-
富裕社會的貧窮
-
-
- 附錄 社會科學作為公共哲學
- 關鍵術語詞彙表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