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前中國社會的同性戀者處於何種生存狀態?
他/她們浮出歷史與現實的地表了嗎?
他/她們又面臨了哪些集體困境?
身分認同/出櫃是連結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紐帶。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歷經同性戀「非罪化」與「非病理化」的過程,但對許多同性戀者而言,出櫃仍然不僅是個人的「私事」,也是重要「家事」。在制度忽視、文化缺失、社會氛圍以及傳統觀念的壓力下,向家庭成員出櫃是一項沉重的議題,常使同性戀者深陷同性情感與家庭責任的衝突之中。
深描當代中國同性戀者的生活及話語
反思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和社會問題
《認同而不出櫃》懸置各種先入之見的污名、標籤和想像,結合文獻資料、參與觀察和訪談等研究方法,從個體、家庭和國家三個層面探討當前同性戀者的生存狀態。微觀層面涉及同性戀個體的情與性;中觀層面論述同性戀婚姻(同直婚與形式婚)、家庭出櫃的代際矛盾與文化衝突;宏觀層面則討論同性戀運動的各種形式。王晴鋒試圖在同性戀身分認同的基礎上關注家庭出櫃問題,並解析中國同性戀社群為什麼傾向於「認同而不出櫃」。
專文推薦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杜思誠(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祕書長)
洪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桑梓蘭(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作者)
他/她們浮出歷史與現實的地表了嗎?
他/她們又面臨了哪些集體困境?
身分認同/出櫃是連結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紐帶。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歷經同性戀「非罪化」與「非病理化」的過程,但對許多同性戀者而言,出櫃仍然不僅是個人的「私事」,也是重要「家事」。在制度忽視、文化缺失、社會氛圍以及傳統觀念的壓力下,向家庭成員出櫃是一項沉重的議題,常使同性戀者深陷同性情感與家庭責任的衝突之中。
深描當代中國同性戀者的生活及話語
反思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和社會問題
《認同而不出櫃》懸置各種先入之見的污名、標籤和想像,結合文獻資料、參與觀察和訪談等研究方法,從個體、家庭和國家三個層面探討當前同性戀者的生存狀態。微觀層面涉及同性戀個體的情與性;中觀層面論述同性戀婚姻(同直婚與形式婚)、家庭出櫃的代際矛盾與文化衝突;宏觀層面則討論同性戀運動的各種形式。王晴鋒試圖在同性戀身分認同的基礎上關注家庭出櫃問題,並解析中國同性戀社群為什麼傾向於「認同而不出櫃」。
專文推薦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杜思誠(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祕書長)
洪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桑梓蘭(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作者)
- 推薦序 出櫃為何是中國同性戀的重要問題/李銀河
- 導言
-
第一章 中國同性戀的現實環境與話語演變
-
一、同性戀者的社會環境:寬容或忽視
-
二、現代中國同性戀話語的發軔及演變
-
-
第二章 製造同性戀
-
一、同性戀話語與身分的現代建構
-
二、範式之爭: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
-
-
第三章 關於認同與「出櫃」的研究
-
一、同性戀身分認同與「出櫃」理論
-
二、「出櫃」的經驗研究
-
-
第四章 生存狀態與呈現方式
-
一、個體生存與聚集式
-
二、擇友偏好
-
三、性角色與性別角色
-
-
第五章 文化缺失下的身分認同與集體行動
-
一、中國同性戀:「有歷史無文化」
-
二、文化缺失與認同模式
-
三、群體分化與集體無行動
-
四、弱認同下的「社會運動」
-
-
第六章 認同而不「出櫃」
-
一、認同:結果與過程
-
二、拒絕「出櫃」
-
三、同直婚:「一場改變了一切的虛假婚姻」
-
四、形式婚姻:「虛鳳假凰」
-
-
第七章 家庭出櫃的兩難困境
-
一、家庭出櫃的條件
-
二、文化偏見、孝道與代際衝突
-
三、家庭出櫃的過程與結構
-
- 結語
- 後記
- 附錄一
- 附錄二
- 注釋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