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外部與範式轉移:德勒茲論繪畫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2/04/19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6263177093
概念運作一直是德勒茲思想重之又重的主課題。德勒茲的外部理論,主訴求就在於擺脫西歐哲學開拓內在思維的傳統,實驗一種意識之外的理論方式。
本書所研究的對象《培根:感官感覺邏輯》,堪稱是德勒茲外部理論一系列發展的巔峰之作。從《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創制方式及其網絡,考查這個繪畫理論背後的方針,就是本研究的重心。這樣的考查,構成本書十五章的內容,依序為影像問題性、繪畫、運動、不可辨識的區域、共存、感官感覺、歇斯底里、無器官身體、力量、作品觀念、減法、圖表、類比、作品認識論與色彩社會學等。
本書所研究的對象《培根:感官感覺邏輯》,堪稱是德勒茲外部理論一系列發展的巔峰之作。從《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創制方式及其網絡,考查這個繪畫理論背後的方針,就是本研究的重心。這樣的考查,構成本書十五章的內容,依序為影像問題性、繪畫、運動、不可辨識的區域、共存、感官感覺、歇斯底里、無器官身體、力量、作品觀念、減法、圖表、類比、作品認識論與色彩社會學等。
-
導言:外部與範式轉移
-
為何「藝術」概念極少出現在《培根:感官感覺邏輯》裡?
-
為何見不到「美」與「美感」兩個字?
-
兩種外部理論:《普魯斯特與符號》與《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寫》
-
《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繪畫理論之所以另類的關鍵
-
-
第一章 影像與問題性
-
前言
-
一、影像概念源自柏格森
-
二、《差異與重複》的影像觀念
-
三、《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影像問題性
-
結論:非同一般的影像觀念
-
-
第二章 概念的解放:拆解現代繪畫與從前的繪畫之刻板印象
-
前言
-
一、德勒茲拆解概念的疆界
-
二、德勒茲對待概念的方式,有別於康德和尼采
-
結論
-
-
第三章 運動—可見與不可見的繪畫活力學
-
前言
-
一、變異是怎樣的運動?
-
二、變形指的是什麼?
-
三、強度運動、卡夫卡的混搭語言與單義性
-
四、全然不同的運動觀念:繪畫與電影
-
五、如何讀到培根畫面的變異與變形運動呢?
-
結論:繪畫活力學
-
-
第四章 「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一種作品政治的媒材理論
-
前言
-
一、「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涉及創作範疇:鬆開
-
二、「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的舉例說明
-
三、「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的延伸論述:肉體、憐憫與吶喊
-
四、不可辨識的區域、之間與胡蜂—蘭花的共生
-
五、「不可辨識的區域」的變形動作與康德的先驗
-
結論
-
-
第五章 分期或共存:動物生態學的作品觀
-
前言
-
一、培根繪畫的反模式特徵:分子肌理與殘存表情
-
二、西爾維斯特的分期困境
-
三、共同生存與臨界的距離
-
結論:共存、繁多性與無疆界共和國
-
-
第六章 使用「感官感覺」的原因:現象學特點與力有未逮之處
-
前言:為何使用跟主體有關的「感官感覺」這樣的概念?
-
一、感官感覺、塞尚與現象學的此在
-
二、培根繪畫的感官感覺、石灰質形象與繪畫威力
-
三、培根的「感官感覺」改變了繪畫身分
-
結論:現象學力有未逮之處
-
-
第七章 歇斯底里作為藝術
-
前言
-
一、歇斯底里症與培根作品的製作過程:比對與位移
-
二、歇斯底里給出不可辨識的區域:交配與同素異形
-
三、歇斯底里作為「藝術」
-
結論:坍塌與歇斯底里
-
-
第八章 無器官身體、生物學與神祕的作品動力
-
前言
-
一、亞陶的無器官身體
-
二、生物學的無器官身體之一:聖伊萊爾的持續變異論及其單義性
-
三、生物學的無器官身體之二:西蒙東的「亞穩定性」
-
四、培根繪畫、哥德式藝術與作品時間
-
結論:對抗性的作品動力
-
-
第九章 如果力量不是效果,那是什麼?
-
前言
-
一、何謂力量?
-
二、變形與轉化:兩種南轅北轍的美學
-
三、培根式的喊叫:油彩解放與政治性
-
結論:如果力量不是效果,那是什麼?
-
-
第十章 不尋常的作品觀念:單幅畫與三聯畫
-
前言
-
一、三聯畫與單幅畫的辨別角度
-
二、單幅畫由大小力偶組成:共振與交配
-
三、單幅畫不涉及效果與深度
-
四、三聯畫涉及三種節奏的分配:另一種變異觀點
-
五、三聯畫的見證者與節奏
-
六、三聯畫的變異運動之一:看與被看、水平性
-
七、三聯畫的變異運動之二:三個複雜元素與特有的對比
-
八、三聯畫的美學觀點:逆向、降下與墜落
-
結論
-
-
第十一章 獨特的減法:一個創作目的性問題
-
前言
-
一、創作的目的性問題
-
二、攻擊俗套:「作品」指的是遺留下的滑稽的尷尬物
-
三、減法作為純粹目的性
-
四、減法式的隨機:在問題化中展示問題性
-
五、減法的添加:培根的隨機與柏格森的直覺
-
六、培根的減法與抽象機器
-
結論:減法作為藝術學的範式轉移
-
-
第十二章 圖表論:為何德勒茲的概念是橫跨的?
-
前言
-
一、圖表的出現
-
二、德勒茲為何拿「圖表」作為現代性作品的概稱?
-
三、德勒茲與傅柯的圖表之關係
-
四、為何培根是德勒茲心目中的製圖者?
-
結論:為何德勒茲的概念是橫跨的?
-
-
第十三章 類比論:為何德勒茲總是對異常的作品感興趣?
-
前言
-
一、類比論的第一步驟:指出培根繪畫獨立於繪畫史的編碼角力之外
-
二、類比論的第二步驟:提出兩個命題與降值問題
-
三、類比論的第三步驟:分辨抽象繪畫、塞尚與培根之差別
-
結論:類比概念操作之評估,以及為何德勒茲總是對異常的作品感興趣?
-
-
第十四章 艾甬、學習與作品認識論
-
前言
-
一、視觸覺引出埃及淺浮雕:能否拿古埃及人的布署當作西歐繪畫的起點?
-
二、西歐繪畫史的第一個標定點:基督教
-
三、西歐繪畫史的第二個標定點:拜占庭與哥德式藝術
-
四、西歐繪畫的視覺空間及其昇華美學的式微過程:光線主義與色彩主義
-
結論:艾甬、學習與作品認識論
-
-
第十五章 色彩社會學:德勒茲與歌德
-
前言
-
一、為何色彩放在最後才討論呢?
-
二、第十五章課題:指出培根的極端色彩
-
三、第十六章課題:色彩社會學
-
四、德勒茲的色彩社會學
-
五、德勒茲的色彩理論特色:外部的混合論述
-
六、德勒茲與歌德色彩理論之差別
-
七、經驗觀念論與先驗經驗論:兩種色彩論的分野
-
結論
-
-
結論 皮爾斯、斯賓諾莎與德勒茲:特殊因果律的繪畫理論
-
什麼是皮爾斯符號學?
-
德勒茲對皮爾斯符號學的挪用
-
《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位移:由內轉外的概念(感官感覺、歇斯底里與力量)
-
主要的外部概念:圖表、無器官身體、運動、色彩與類比
-
網脈與系譜
-
特殊因果律:德勒茲的繪畫理論與斯賓諾莎的符號學
-
回應與探尋兼具的積極科學
-
- 略語
- 引用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