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實證與唯心:哲學的批判與歸復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12/2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076672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凡屬哲學之見,皆不能作認知的證明與否證,只可作「本然的」、存在的相應實證。而哲學論說正要分別為此說出一個道理:一為從哲學之見之不能證明與否證,而證哲學活動涉及一純粹主體,為此說出一個道理;二為從哲學之見只可在本然的、存在的實感中得直接的實證,而證人在本然狀態中可有直覺之智∕智的直覺,而「哲學之見」與「直證實證哲學之見」為一,「為本然存在之實感實證說出個道理」與「由此進入本然存在之實感而實證相應」為一,為此說出個道理。

以邏輯的、批判的方法,展示本源;由本源透視理想,由理想照明存在,由存在的實感,實證本源與理想。這個路數、這種迴旋,我願稱之為「哲學的批判與歸復」。本書又名「實證唯心論導讀篇」,顯示本書只是嘗試啟動進入一個哲學觀:在實證時期的徹底的唯心論。
  • 新序 千古唯心,實證相應——「實證唯心論」三書統一版序言
  • 原序 不愁說到無言處,只信人間有古今
  • 第一輯 導論
    • 第一章 實證唯心論與當代新儒學——為「實證唯心論」述義,兼論實用主義之世智及其貧困
      • 一、釋題︰「實證唯心論」一名之建立——三年來本人有關思考之回顧
      • 二、西方「哲學的兩難」與實用主義之出現
      • 三、從「純粹理性」、「理性自律」轉向「純粹經驗」、「經驗自律」之意義與局限
      • 四、實用主義與現代中國悲劇
      • 五、從「經驗自律」反溯,重開實踐的形上學
      • 六、實踐的實證、詮釋的實證與唯心實證
    • 第二章 「徹底的唯心論」與中西哲學會通——從「哲學的兩難」和德國理想主義之終結,看中國哲學的開展與歸復
      • 一、本文緣起:「徹底的唯心論」之名義
      • 二、康德的「真我論」及其「哲學的兩難」——康德中途截得「道德法則」以之為綜和原則之理論困難
      • 三、「徹底的唯心論」與黑格爾「歷史理想主義」——從「理一分殊」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 四、「徹底的唯心論」與中國哲學
      • 五、結語
  • 第二輯 方法論
    • 第三章 「語言轉向」之轉向——實證唯心論之語言觀
      • 一、從西方哲學史看「語言轉向」
      • 二、意義與存在
      • 三、真理與語言
      • 四、社會的普遍性、歷史的普遍性、直覺的普遍性以及超越的反省之普遍性
      • 五、知言與知人
      • 附錄一:「內容名言」析義
      • 附錄二:可道世界與不可道世界
    • 第四章 「兩極歸宗」與中國哲學精神
      • 一、釋題
      • 二、對「中國哲學精神」之諸說
      • 三、「中國哲學精神」之再肯認
      • 四、從「兩極歸宗」看中國哲學精神
      • 五、結語
    • 第五章 「兩極歸宗」與道德的理想主義——儒家實證唯心之辯證綜和與西方哲學之近代轉向
      • 一、本文緣起
      • 二、康德、黑格爾之「兩極」轉向與中西哲學對話
      • 三、儒家唯心辯證綜和之基本模型
      • 四、黑格爾的兩極歸宗與歷史理想主義
      • 五、存在主義之兩極說與海德格之基本存有論
      • 六、小結
  • 第三輯 道德與自由
    • 第六章 歷史理念中的自由與道德——從儒家名教看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之轉進
      • 一、前言:從「道德」轉向「倫理」
      • 二、康德之原則與黑格爾之批評
      • 三、「普遍性之應當」向「法」過渡——黑格爾對康德原則第一條之改造
      • 四、「人是目的」與「人是整體人類歷史之手段」之辯證綜合——黑格爾對康德原則第二條之改造
      • 五、整體普遍意志(歷史意志)與個人意志之統一共律——黑格爾對康德原則第三條之改造
      • 六、儒家名教與客觀精神
  • 第四輯 歷史與傳統
    • 第七章 天道有情,歷史無欺——從實證唯心論史觀看唐君毅先生體經論史與證史證悲
      • 一、從意義論看歷史事實與歷史判斷
      • 二、中國文化原始精神及其歷史性格
      • 三、從文化生命與民族生命交迭表現而求歸一,看中國歷史之各期特性與意義
      • 四、從「兩極歸宗」看「歷史動向」
    • 第八章 孔子與中國思想之實證傳統(序論篇)——從「軸心文明」、「實證之名義」、「三階段律」、「三路向」諸說看孔子中國的文化道路
      • 一、以「超越論」為中心觀念的「軸心文明」說——實證傳統不在西方
      • 二、「實證」義的限定與解放:綜和的實證——中國思想中「相喻相接」之實證義與實踐的「內容真理」的實證義
      • 三、孔子「人的發現」與「理想文化」理念
      • 四、梁漱溟「三路向」說與實證的形而上學
      • 五、孔子承先啟後的實證精神——孔子與六經、孔子與先秦諸子
    • 第九章 禪與中國文化——從「佛教之中國化」看中國文化傳統與宗教
      • 一、引言
      • 二、禪與中國文化
      • 三、結語
  • 第五輯 時代與思想
    • 第十章 超政治與政治——從整體文化論看傳統文化之現代轉化與中國革命之悲劇
      • 一、釋題
      • 二、「內聖外王」體用六說之批評
      • 三、整體文化論與開放的社會及其敵人
      • 四、開放的整體論與文化保守主義、虛無主義
      • 五、文化整體論與相對主義
      • 六、「新外王」與「現代」與「開放的傳統」
      • 七、結語
    • 第十一章 赤手爭剝復,毋忘貴時中——紀念《中國文化宣言》四十週年兼重提中國哲學現代化論題
      • 一、哲學的苦旅
      • 二、哲學之「始終」與「終始」
      • 三、樂觀與憂患,悲觀與超越
      • 四、理論與實踐,剝復與重建
      • 附錄:孔子與現代中國之命運——孔誕二千五百五十年述願
  • 第六輯 目的論與美學
    • 第十二章 反思判斷與道德判斷
    • 第十三章 反目的論的美學悖論——評《批判哲學的批判》中的美學思想
      • 一、美學與目的論之關係與取捨
      • 二、康德「溝通兩界」問題底性質
      • 三、目的論與還原論
      • 四、悖論之一:「自然人化」與「人的異化」
    • 第十四章 生態藝術與藝術生態——觀念的探索與根源的追尋
  • 第七輯 文命與人物
    • 第十五章 如何認識唐君毅先生及其中國文化運動
      • 附錄:斯人千古不磨心——懷念唐先生小記
    • 第十六章 真狂與狷,在時代中奮進——推介《生命的奮進——四大學問家的青少年時代》
    • 第十七章 深情宗子,儒哲典範——(在「牟宗三先生追悼會」上所致悼詞)
      • 附錄:牟宗三先生逝世週年紀念座談會之〈引言〉及〈結語〉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