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圍繞著中日戰爭而運轉,其頭緒紛雜,過程探索又頗引人入勝。德國、蘇聯、英、美、法等國隨著情勢而改變態度;中國則用時間開展了靈活主動的外交活動。本書盡可能擴大視角,以求對處於中日戰爭初期的國際社會得出一個比較系統的描繪。
- 主編者序
- 自 序
- 引言──戰前遠東局勢的回顧
-
第一章 盧溝橋風雲突起
-
第一節 現地解決與中央交涉
-
第二節 「對華一擊」與「以戰求和」
-
-
第二章 無所作為的中立
-
第一節 國際社會反應不一
-
第二節 最初的調停努力
-
第三節 「中立」下的退卻
-
-
第三章 集體仲裁的失敗
-
第一節 國聯會議
-
第二節 布魯塞爾會議
-
-
第四章 華盛頓體系之外的蘇聯與德國
-
第一節 中蘇訂立《互不侵犯條約》
-
第二節 德國保持中立
-
-
第五章 陶德曼調停
-
第一節 日本謀求秘密談判
-
第二節 陶德曼調停始末
-
第三節 調停評析辨疑
-
-
第六章 南京失陷後的危機
-
第一節 中德關係的逆轉
-
第二節 「帕奈號」危機與英美合作機會的再次喪失
-
第三節 蘇聯出兵參戰之謎
-
第四節 蘇聯提供物資援助
-
-
第七章 中日秘密接觸
-
第一節 列強有意調停
-
第二節 多渠道的蔣日接觸
-
第三節 日本拉出了汪精衛
-
-
第八章 妥協與思考
-
第一節 列強繼續對日妥協
-
第二節 對中國抗戰的戰略思考
-
第三節 中國戰時外交方針的調整
-
-
第九章 「東亞新秩序」的反響
-
第一節 日本提出「東亞新秩序」
-
第二節 英美邁出援華步伐
-
- 結 語
- 後 記
- 主要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9/1932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