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序言 跨國視野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前言 從「中國之世界城市」軟實力角度看香港特區 陳明銶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
-
第一部 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的轉變
-
第一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君主的世界觀—以隋煬帝為例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
一、引言
-
二、宣揚風化
-
三、混一戎夏
-
四、四夷率服
-
五、結語
-
-
第二章 唐代「天可汗」璽書行用的部族與地域 劉後濱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
一、「天子八寶」與唐人的天下觀
-
二、從「諸蕃」與「化外人」看唐代實際控制的部族與地域
-
三、西域與北荒:唐朝以「皇帝天可汗」名義冊立的可汗所在部族和地域分佈
-
四、餘論:冊立可汗對唐代國家認同的意義
-
-
第三章 中國與葡萄牙全球化交往之「澳門因素」五百年回顧 陳明銶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
-
一、中葡全球化之澳門歷史
-
二、葡萄牙之亞洲擴張
-
三、葡治澳門的環球聯繫
-
四、澳門特區與中葡語國合作
-
-
第四章 來自北極熊的窺探—17 世紀俄羅斯遣使的「北京經驗」 歐陽哲生 北京大學歷史系
-
一、俄羅斯使團的使命
-
二、俄羅斯使團的地理收穫
-
三、北京城的觀察與紀錄
-
四、從商貿考察到「京師互市」
-
五、結語
-
-
第五章 民族意識、鐵路利益與清葡角力 吳樹燊 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
-
一、引言
-
二、領土爭議中的民族意識
-
三、廣澳鐵路對清葡的作用
-
四、民意輿論眼中的鐵路
-
五、廢約自辦的努力和較量
-
六、鐵路利益中的華商與葡商
-
七、清葡兩國和商人對鐵路的影響
-
八、結語
-
-
-
第二部 中國與世界 世界與中國
-
第六章 近代中日同盟思想的表與裏—以宮島誠一郎為例 戴東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一、與使團關係的確立
-
二、探查使團處理球案之立場
-
三、探悉格蘭特調停之內幕與深入參與球案
-
四、參與朝鮮問題
-
-
第七章 「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東亞「地理想像」的生產、流通與嬗變—研究與展望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一、東亞的「知識倉庫」
-
二、「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的轉變
-
三、「共同知識文本」的流傳匯聚
-
四、結語
-
-
第八章 晚清人士對多邊對外關係的認知 邵雍 上海師範大學
-
一、文祥
-
二、王闓運
-
三、曾國荃
-
四、依克唐阿
-
五、馮子材
-
六、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林白水、陳獨秀
-
-
第九章 20 世紀的「青島問題」與中國外交 張樹楓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
-
一、「青島問題」的由來
-
二、青島何以成為中國的頭號外交問題
-
三、從「秘密外交」到「國民外交」
-
四、「五四運動」的直接外交成果—青島回歸
-
-
第十章 從世界革命史看辛亥革命 汪榮祖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
-
一、引言
-
二、民不聊生是動亂的主因
-
三、動亂迫使士紳參與辛亥革命
-
四、革命黨未能掌控革命
-
五、結語:辛亥革命的本質
-
-
第十一章 逐漸浮現的太平洋 林滿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一、引言
-
二、1976: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
-
三、1985:土產鴉片與晚清中國
-
四、1989:世界銀荒與嘉道咸秩序
-
五、1998:黑潮與台日關係
-
六、2001:台灣與香港關係
-
七、2006:琉球與台灣
-
八、結語
-
-
-
第三部 20世紀全球局面中的中國
-
第十二章 1930 年代大蕭條的根源—比較馬寅初與同期西方經濟學家的論述 何光誠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李善文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
一、過度生產是根源,計劃生產是解決之道
-
二、科士打與吉慶思的過度生產思想同中有異
-
三、其他西方經濟學家對過度生產的思考
-
四、評核馬寅初的觀點
-
五、結語
-
-
第十三章 宋美齡與抗戰初期的對外宣傳 陳英杰 台灣德琳技術學院通識研究中心
-
一、引言
-
二、戰火初熾,投身宣傳
-
三、勞軍負傷,籲抵日貨
-
四、力促婦女投入抗戰
-
五、鼓舞軍民,兼負涉外事務
-
六、結語
-
-
第十四章 時代的產物— 20 世紀中日戰爭下的《少年畫報》和《兒童樂園》 侯勵英 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
-
一、引言
-
二、《少年畫報》和《兒童樂園》的出版情況
-
三、《少年畫報》的內容題材
-
四、《兒童樂園》的內容題材
-
五、《少年畫報》和《兒童樂園》的出版意義
-
六、結語
-
-
第十五章 太平洋戰爭前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1941–1943) 段瑞聰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
-
一、引言
-
二、戰後國家建設之構想
-
三、《太平洋憲章》之構想與扶持亞洲被壓迫民族之獨立
-
四、重整戰後世界秩序之謀劃
-
五、結語
-
-
-
第四部 中外文化互動與社會變遷
-
第十六章 張君勱的《國憲議》—求個人、社群和國家的有機發展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一、引言
-
二、中國的形勢和張君勱的《國憲議》思想資源
-
三、中國立憲條件和難題
-
四、「公」心、公民品質和憲政
-
五、結語
-
-
第十七章 以香港為觀察的跨地域表述—1950 年代《自由陣線》批評國共及歐美政策的言論 區志堅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
一、引言
-
二、創刊的原因及宗旨
-
三、批評國共的政策
-
四、批評歐美政策
-
五、結語
-
-
第十八章 兩種國家意識—反思中印邊界爭議 真水康樹 國立新潟大學法學部
-
一、引言
-
二、國際環境與中印關係的結構(1954–1962)
-
三、關於西藏的《1954 年協定》之陷阱
-
四、西部邊界的焦點化
-
五、兩種戰略關心與歷史觀念
-
六、兩種國家意識
-
七、結語
-
-
第十九章 聯合國與中日兩國的性別平等政策 胡澎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
一、聯合國婦女機構的成立及婦女權益保護(1945 年10 月– 1975 年5 月)
-
二、世界婦女大會與中日兩國政府的舉措(1975 年6 月– 1995 年8 月)
-
三、社會性別主流化與中日兩國的性別平等政策(1995 年9 月至今)
-
-
-
餘論及觀察
-
「中國」、「亞洲」與「世界」—同時遊弋於三個領域中的中國 鮑紹霖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
一、「中國之中國」
-
二、「亞洲之中國」
-
三、「世界之中國」
-
-
- 編後記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62937/334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