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音樂史
從2003年本書出版近二十年時間,臺灣社會起著巨大的變革。整體社會思潮,在此轉向下,原住民事務受到關注,傳統藝術文化受到重視,跨界藝術交互影響,流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此外本土音樂研究,風起雲湧,成果異常豐碩。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已十二刷的本書,一再被期待加入更多的內容。
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向基本不變。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以歷史事件為依據,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
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出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
全書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
本書依舊分為上下兩篇,且兩篇的方向基本不變。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以歷史事件為依據,嘗試建構歷史現場,以及在地現場的聲音景觀。
下篇 音樂特色的發展與變化:
以有聲資料為依據,在更多早期有聲資料被釋放出來之際,希冀透過對於不同時間點下錄音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音樂史長流中,聲音史部分的變異性與不變性。
全書佐以相關訪談與田野錄音,試圖重建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音樂生活樣貌。比寫作本書第一版時,更加豐富多樣。因此雖希望透過本書的再版,修正與補充這些相關的成果。
- 叢書主編序/黃秀政
- 推薦序一/陳郁秀
- 推薦序二/呂錘寬
- 再版序
- 作者原序
- 凡例
-
緒論
-
第一節 「臺灣音樂史」相關文獻的探討
-
第二節 階段與樂種的劃分
-
第三節 樂種發展的特殊性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
上篇 時間長流下的音樂生活
-
第一章 史前時代
-
第一節 考古發現的史前遺跡
-
第二節 中國史書所提及的臺灣
-
第三節 原住民的來源
-
-
第二章 荷西時期(1624~1662)
-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
第二節 荷西在臺之教化事業
-
第三節 此階段的音樂生活
-
-
第三章 明鄭與清領時期(1662~1895)
-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
第二節 音樂文獻探討
-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
第五節 西方教會音樂
-
-
第四章 日治時期(1895~1945)
-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
第二節 音樂研究與傳播
-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
第五節 西式音樂
-
-
第五章 二次戰後(1945~1987)
-
第一節 政治社會概況
-
第二節 音樂研究與傳播
-
第三節 原住民音樂
-
第四節 漢族傳統音樂
-
第五節 西式音樂
-
-
第六章 解嚴後至世紀末(1987~1999)
-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
第二節 主要研究機構及成果
-
第三節 音樂活動發展現況
-
-
第七章 二十一世紀(2000以後)
-
第一節 政治社會對音樂的影響
-
第二節 國家音樂機構
-
第三節 學術機構與研究成果
-
第四節 本土音樂狀況
-
-
-
下篇 傳統音樂的特色與發展
-
第八章 原住民音樂
-
第一節 泰雅族、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
-
第二節 賽夏族
-
第三節 布農族
-
第四節 鄒族、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
-
第五節 排灣族與魯凱族
-
第六節 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
-
第七節 卑南族
-
第八節 雅美(達悟)族
-
第九節 邵族、噶瑪蘭族與平埔族
-
-
第九章 漢族傳統音樂
-
第一節 南管音樂系統
-
第二節 北管音樂系統
-
第三節 其他音樂系統
-
-
第十章 西式音樂
-
第一節 民族素材的應用
-
第二節 文化的影響
-
-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收錄歌謠歌詞
- 附錄二 張福興採集記譜的日月潭水社邵族音樂
- 附錄三 第一唱片廠《中國民俗音樂專輯》出版情形
- 附錄四 矮靈祭祭歌歌唱模式與音樂旋律
- 附錄五 鄒族達邦戰祭歌謠樂譜
- 附錄六 1960年代知本地區〈英雄詩〉全曲
- 人名索引
- 事物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