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裒輯作者近十年來漢學研究的部分成果,首章討論歐美漢學家研究中國經典文獻、思想文化的得失,第二章承首章,簡介海內外學界對中國出土簡帛文獻研究的若干面向,延伸首章論旨。第三章宏觀《周易》的全球傳播。藉由首三章,本書開展了放眼寰宇、縱覽全局的視野,確立「漢學」疆界的世界性格局。後四章開展兩條主脈:第四、五章聚焦朝鮮《易》學與中國《易》學以說明漢學的東亞植根,第六、七章揭示中國道家思想源流以及隱逸精神轉折。全書旨在說明「漢學」導源於中國、植根於東亞,進而推展至全球的大勢。
- 序論
-
第一章 海外漢學發展論衡——以歐美為範疇
-
一、歐洲漢學背景:從天文曆算之學談起
-
(一)科學手段與真理探索
-
(二)東亞天文曆法研究的西學基礎
-
(三)經典內容的天文學解釋
-
-
二、新科學主義的抬頭
-
(一)出土簡帛與「物質性」的重視
-
(二)傳本文獻與出土文獻理應並重
-
-
三、從語言到翻譯
-
(一)翻譯需要與語言學研究
-
(二)「求其新」的危險
-
(三)經典(classic/canon)翻譯的挑戰
-
(四)「書面語義」與「經典文義」兼顧的困難
-
(五)詮釋學的關注
-
-
四、歐美宗教哲學對漢學的啟示
-
(一)歐洲學者關注宗教
-
(二)歐美學界的中國哲學研究
-
(三)歷史與思想研究成就舉例
-
(四)若干檢討與反思
-
-
五、從哲學到心理學
-
(一)心性之學的確立
-
(二)心性之學與心理學︰榮格觀點的考慮
-
(三)如何評價中國思想史的宗教迷信成分
-
-
六、結語
-
-
第二章 簡帛思想文獻研究方法略論
-
一、研究背景
-
二、通論方法
-
三、個案研究
-
四、諸子學派學說新探
-
五、結語
-
-
第三章 《周易》全球化——回顧與展望
-
一、傳教士與心理學家:歐洲《易》學基礎
-
二、日本:近代疑古思潮下的《周易》研究
-
三、朝鮮的《周易》研究:從心性到事功
-
四、瑰麗多姿的北美《周易》研究
-
五、《周易》研究的前瞻:翻譯、宗教、歷史、文化
-
-
第四章 象數與義理之際——朱子與茶山《易》學的比較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象」、「數」的範疇
-
三、漢魏時期《易》象數與自然哲學
-
四、綰合卜筮圖書的義理之學:朱子的案例
-
五、奠基漢魏象數的自然義理:茶山的案例
-
六、結語
-
-
第五章 丁茶山《易》學與禮學關係初探
-
一、《易》與禮的關係
-
二、論《易》與事功及「禮」
-
三、論《易》、卜筮與禮的關係
-
四、卜筮在禮教、政治上的良寙:對歷史的批判
-
五、結語
-
-
第六章 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關於老子及《老子》的年代
-
三、西周初年周王朝天命觀、歷史解釋與遺民政策
-
四、孔子的身分認同與隱逸的批孔
-
五、結語
-
-
第七章 隱士逸民與出處進退——清儒論「隱」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隱逸」溯源:《周易》的「隱」與「遇」
-
三、《論語.微子》記載的隱逸
-
四、戰國以降儒者的窮達困遇之論
-
五、道家的隱逸
-
六、唐甄論〈貞隱〉——清初的隱逸之論
-
七、章太炎論「學隱」——清中葉的隱逸之論
-
八、龔自珍論「尊隱」——晚清的隱逸之論
-
九、結語
-
-
結論
-
一、啟蒙心態與漢學精神
-
二、全球化視野
-
三、丁茶山《易》學
-
四、「道家」名實平議
-
五、從「道家」疑義到孔、老、莊思想異趨
-
- 引用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578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