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入國內外有關戰後台灣政治史研究的10篇論文,主要分為台灣內部及國際情勢兩個部分。
就內部而言,戰後初期政治史以國民政府的接收,以及整個統治體制及其引發的問題最為重要。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後,中央政府開始在台直接統治。到1988年為止,台灣基本上是在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蔣總統的強人統治下。在這一段時間內,台灣歷經長期的戒嚴,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次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歷史進入新的階段。而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進而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台灣成為自由國家。
至於影響1970年代以後台灣政治從強人威權體制逐步朝向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前進,外在的國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存在。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受限於外在國際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一個中國架構。不過,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又關心台灣人權的發展,或者是台灣的政治改革,這是攸關台灣後續政治改革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就內部而言,戰後初期政治史以國民政府的接收,以及整個統治體制及其引發的問題最為重要。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後,中央政府開始在台直接統治。到1988年為止,台灣基本上是在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蔣總統的強人統治下。在這一段時間內,台灣歷經長期的戒嚴,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次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歷史進入新的階段。而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進而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台灣成為自由國家。
至於影響1970年代以後台灣政治從強人威權體制逐步朝向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前進,外在的國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存在。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受限於外在國際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一個中國架構。不過,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又關心台灣人權的發展,或者是台灣的政治改革,這是攸關台灣後續政治改革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 編輯凡例
- 作者簡介
- 圖表、附錄目次
- 導論/薛化元
-
第一章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占領體制」與其問題/蘇瑤崇
-
一、前言
-
二、「軍事占領接收體制」:行政長官公署制、省政府制及總督府制之比較
-
三、長官公署接收工作「真實」的一面
-
四、「虛」而不「實」的制度變革
-
五、行政中的「虛」與「實」
-
六、結論
-
-
第二章 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角色/侯坤宏
-
一、前言
-
二、在台北的(第一層級)「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三、屬於縣市(第二層級)的各地「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一)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基隆分會
-
(二)新竹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三)新竹縣處理委員會
-
(四)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
-
(五)彰化市善後處理委員會
-
(六)嘉義市三二事件處理委員會
-
(七)台南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八)台南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九)高雄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十)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屏東分會
-
(十一)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澎湖分會
-
(十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宜蘭分會
-
(十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花蓮分會
-
(十四)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台東分會
-
-
四、第三個層級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一)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淡水分會
-
(二)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板橋支會
-
(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中壢分會
-
(四)豐原區時局處理委員會
-
(五)大甲時局處理委員會
-
(六)北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分會
-
(七)員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八)朴子鎮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九)台南縣北門區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十)新營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十一)羅東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十二)鳳林二二八處理委員會
-
-
五、政府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參與者的秋後算帳
-
(一)台北地區
-
(二)新竹地區
-
(三)台中、彰化地區
-
(四)嘉義、台南地區
-
(五)高雄、屏東地區
-
(六)宜蘭、台東地區
-
(七)花蓮地區
-
-
六、結論: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幾點觀察
-
(一)關於參加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名單資料來源問題
-
(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常被情治人員滲透
-
(三)事件期間常見有派往台北聯絡者
-
(四)糧食組與治安組(隊)的工作
-
-
-
第三章 蔣經國主導的特務組織改組過程/松田康博著,黃偉修譯
-
一、前言
-
二、大陸時期的特務組織
-
(一)中統與軍統
-
(二)軍統的崛起
-
(三)特務工作統合機構的雛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六組
-
-
三、從國共內戰到撤退台灣
-
(一)從戰時體制轉為平時體制
-
(二)特務組織的動搖與分裂
-
(三)總裁辦公室與政治行動委員會的設立:回歸戰時體制
-
-
四、蔣經國推動的特務組織改組
-
(一)特務組織的一元化
-
(二)特務組織的制度化
-
-
五、對「白色恐怖」的影響
-
(一)《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與冤案
-
(二)「白色恐怖」的規模
-
(三)以「國家恐怖主義」排除政敵
-
-
六、結論
-
-
第四章 從雷震案看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蘇瑞鏘
-
一、前言
-
二、雷震案的法律處置流程
-
三、人身自由的侵害
-
(一)正當法律程序的蔑視與提審權的剝奪
-
(二)非現役軍人交付軍事審判
-
-
四、言論自由的侵害
-
(一)雷震部分
-
(二)傅正部分
-
-
五、結論
-
-
第五章 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 年代的比較/薛化元
-
一、前言
-
二、1950年代末期往1960年代的轉換
-
(一)《自由中國》、《公論報》及其他輿論
-
(二)反對黨組黨行動的展開
-
(三)國民黨黨內派系的抗衡
-
(四)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改革行動
-
(五)台灣省的軍人主政色彩與省議會的「正常化」
-
-
三、1960年代初期的轉換
-
(一)改革言論的緊縮
-
(二)反對黨胎死腹中與國民黨異議力量的衰退
-
(三)從反共救國會議到陽明山會談的意義
-
(四)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改革主張的倒退
-
-
四、1960年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
-
(一)沉寂的政論場域
-
(二)臺灣省議會在野力量的衰微
-
(三)蔣介石總統的進一步擴權
-
-
五、結論
-
-
第六章 蔣經國與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討/薛化元
-
一、前言
-
二、蔣經國接班的歷程及歷史評價
-
三、蔣經國主政時期的政治作為
-
四、解除戒嚴與台灣自由化的問題
-
(一)自由化歷程切入點的思考
-
(二)解除戒嚴的自由化改革意義
-
-
五、結論
-
-
第七章 關鍵的1991: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陳儀深
-
一、前言
-
二、內部挑戰與因應
-
(一)黨國餘緒、「外省」權貴集結頑抗
-
(二)民進黨把台獨推向高峰
-
-
三、重新界定美中台關係
-
(一)兩岸關係新階段
-
(二)台美關係與務實外交
-
-
四、討論與結語
-
-
第八章 七二年體制的傾軋/若林正丈著,顏杏如譯
-
一、前言
-
二、中華民國台灣化與「七二年體制」
-
(一)「七二年體制」的先決條件及其變貌
-
(二)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動能與「七二年體制」
-
-
三、「一個中國」原則在台灣的衰退
-
(一)「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第一階段
-
(二)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到「一邊一國」:第二階段
-
-
-
第九章 冷戰與去殖民:美國政府對戰後初期台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陳翠蓮
-
一、前言
-
二、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幾種選項
-
三、美國政府對台灣再解放運動的初期評估(1948.11-1949.6)
-
(一)美國國務院官員與再解放聯盟的接觸
-
(二)對再解放運動成員的評價
-
(三)對再解放運動實力的評估
-
(四)台灣問題國際化
-
-
四、台灣再解放聯盟在台發展(1949.6-1950.5)
-
(一)台灣再解放組織在台發展情形
-
(二)美國台北領事館人員與台灣再解放組織的接觸
-
(三)引導台灣再解放組織與國民黨政府合作
-
-
五、國民黨政府的因應對策
-
(一)林頂立籌組台灣民主協會
-
(二)台灣民主協會自治運動虛實
-
(三)出手鎮壓台獨運動與美方干涉
-
-
六、結論
-
-
第十章 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陳儀深
-
一、前言
-
二、1959年美國參議院的〈康隆報告〉
-
(一)其來有自
-
(二)〈康隆報告〉介紹
-
(三)台灣方面的迴響
-
-
三、1972年《上海公報》的轉折
-
(一)美國不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
-
(二)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消一長
-
(三)美中關係正常化與聯合國席位問題不可分
-
(四)《上海公報》解讀
-
-
四、《台灣關係法》誕生
-
(一)70年代的風雲變幻
-
(二)斷交、廢約、撤軍
-
(三)《台灣關係法》解讀
-
-
五、結論
-
- 延伸閱讀書目/薛化元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475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