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經典的住宅建築=理想生活的容器
足以為未來的宜居日常奠定範式
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
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
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
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
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
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好設計,能成為百年後的日常
說走就走、想停就停的旅行,有時是偶遇精彩建築的最佳方式。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且正因是日常,而有了傳承的能量,推動至今。
◆宜居的思索,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由此,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偶然地,在德國當代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第一件台灣建築作品中,探見解答的可能。
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作者前往法蘭克福近郊拜訪,並循其指引,重溯1920年代的「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成功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典範;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
◆建築與家具的共鳴
所謂的好建築,不只是一張皮或一座殼,建築空間裡的一切,都是建築的延續。就空間設計而言,建築和家具互為表裡,而透過Mainzer極簡的家具設計,居住空間有了「向自然靠攏」的韻致。因著Mainzer的經典代表作大腳長桌與臼齒凳,我們看見將一株株原木的歲月搬進住居的可能,這也呼應著Mainzer所投注與實踐的建築精神。
◆住宅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本書從建築出發,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再由城市回歸建築、聚焦家具,帶我們領會: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容器」本身,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自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
好設計,是一種對日常的溫柔改革;
文化的成形,則源自生活中的點滴積累。
當好設計成為日常,傳承的文化便有深蘊──
‧如何理解住宅建築的價值與美學?
‧什麼是簡潔形式和實用機能的美妙契合?
‧「新法蘭克福計畫」何以成為理想的公共住宅與都市規劃典範?
足以為未來的宜居日常奠定範式
一部以建築為跳點的旅行散記,
也是一場關於住宅美學的思辨之旅
從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
到新法蘭克福計畫的恩斯特‧梅與斐迪南‧克萊默,
再到德國當代頂尖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
本書開啟一趟建築漫遊,看見百年以來德國設計思維的承繼。
◆好設計,能成為百年後的日常
說走就走、想停就停的旅行,有時是偶遇精彩建築的最佳方式。本書以德紹之旅為始,作者重訪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設計的教師宿舍,感佩其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當年包浩斯的大膽思辨與嘗試,如今已成現代的日常,且正因是日常,而有了傳承的能量,推動至今。
◆宜居的思索,新法蘭克福的啟示
由此,作者回顧自身居處的台灣,尋覓起宜居空間的答案;偶然地,在德國當代全才設計師Philipp Mainzer的第一件台灣建築作品中,探見解答的可能。
為了探求Mainzer作品的設計原理,作者前往法蘭克福近郊拜訪,並循其指引,重溯1920年代的「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看見這座城市如何以社會住宅完成建築形式的變革,成功成為現代住居的絕佳典範;也看見當時德國建築師與設計師如何以住居為起點,並精心規劃日常生活用品,修補工藝與藝術之間的裂縫,賦予住宅空間更多人性化。
◆建築與家具的共鳴
所謂的好建築,不只是一張皮或一座殼,建築空間裡的一切,都是建築的延續。就空間設計而言,建築和家具互為表裡,而透過Mainzer極簡的家具設計,居住空間有了「向自然靠攏」的韻致。因著Mainzer的經典代表作大腳長桌與臼齒凳,我們看見將一株株原木的歲月搬進住居的可能,這也呼應著Mainzer所投注與實踐的建築精神。
◆住宅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本書從建築出發,進入更大的城市輪廓,再由城市回歸建築、聚焦家具,帶我們領會:生活容器的設計不只關乎「容器」本身,更關乎容器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而這一路漫遊思索的眼光,最終仍隨作者的深切關懷落回台灣:什麼樣的家居空間可讓人感到安全自在?自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透過空間設計進行溝通與重組?想望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我們或許能有一個新起點。
好設計,是一種對日常的溫柔改革;
文化的成形,則源自生活中的點滴積累。
當好設計成為日常,傳承的文化便有深蘊──
‧如何理解住宅建築的價值與美學?
‧什麼是簡潔形式和實用機能的美妙契合?
‧「新法蘭克福計畫」何以成為理想的公共住宅與都市規劃典範?
-
Chapter 1 迷途德紹
-
我來,我見,我觀察
-
閱讀葛羅培斯的建築
-
中式建築的「空」與「遊」
-
嘗試自由的校園設計
-
可傳承的建築日常
-
-
Chapter 2 尋覓宜居
-
在林中呼吸的城市一隅
-
等待蛻變的城市風貌
-
「類社會住宅」的可能
-
當人文積蓄被淹沒
-
所謂「形隨機能」
-
以小化大的空間遊戲
-
反映靈魂的建築立面
-
翻轉慣性思維
-
-
Chapter 3 一堂建築與設計課
-
Mainzer開啓的建築與設計課
-
法蘭克福今與昔
-
喚回靈魂的現代新工藝
-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改革契機
-
從裡到外找回居住秩序
-
設計金童的家具秀
-
從家具延伸到建築的美學
-
公共建築的社會意涵
-
新法蘭克福的啓示
-
-
Chapter 4 家具的歲月故事
-
以小見大
-
新時代的抽象重組
-
因極簡而生的自由
-
在自然與文明中洄游
-
樹墩「再生」的故事
-
-
Chapter 5 我們的「未來」
-
FUTURA字型的結構美學
-
「THE」ONE
-
所謂「未來」空間
-
Mainzer的台北團隊
-
不能說的祕密:關於業主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