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了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 再版說明
-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 序
- 內容提要
-
第一章 思想來源和發展過程
-
(一)時代背景、社會根源和政治傾向
-
(二)思想資料
-
(三)牛頓和盧梭的決定性影響
-
(四)前批判期
-
(五)「使各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派別結合在一個體系中」(列寧)
-
(六)關於「回到康德」的現代思潮
-
-
第二章 認識論:(一)問題的提出
-
(一)所謂「批判哲學」
-
(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
(三)二元論和唯心主義
-
(四)「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列寧)
-
(五)「綜合」是改造對象
-
(六)關於數學的本質
-
-
第三章 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
(一)時、空是所謂「感性直觀形式」
-
(二)「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
-
(三)現代西方哲學批判康德的時、空觀
-
(四)「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恩格斯)
-
-
第四章 認識論:(三)範疇
-
(一)範疇作為「知性純粹概念」
-
(二)「先驗構架」
-
(三)「知性的先驗原理」:甲、「量」與「質」
-
(四)乙、「實體」與「因果」
-
(五)丙、「交互」與「經驗思維三準則」
-
(六)自然科學因果性理論中的康德主義
-
(七)「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在實驗中,在勞動中」(恩格斯)
-
-
第五章 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
(一)「自我意識」是康德認識論的核心
-
(二)「主觀演繹」
-
(三)「客觀演繹」
-
(四)「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
(五)康德反對「自我」心靈實體
-
(六)黑格爾的「自我意識」
-
(七)「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
-
(八)「哥白尼式的革命」
-
-
第六章 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
(一)「先驗幻相」與辯證法
-
(二)四個「二律背反」
-
(三)「不能避免矛盾」(恩格斯)
-
(四)四個「二律背反」的特殊性
-
-
第七章 認識論:(六)「物自體」
-
(一)「物自體」作為感性的來源
-
(二)「物自體」作為認識的界限
-
(三)「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馬克思)
-
(四)「物自體」作為理性的理念
-
(五)由認識論到倫理學
-
-
第八章 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
(一)反對經驗論幸福主義
-
(二)「普遍的立法形式」
-
(三)「人是目的」
-
(四)「意志自律」
-
(五)「康德只談善的意志」(馬克思、恩格斯)
-
(六)善惡概念與道德感情
-
-
第九章 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
(一)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與「至善」
-
(二)宗教觀點
-
(三)法權、政治觀點
-
(四)歷史理念
-
(五)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列寧)
-
(六)社會理論領域中的康德主義傾向
-
-
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
(一)《判斷力批判》
-
(二)「美的分析」
-
(三)「崇高的分析」
-
(四)「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與藝術
-
(五)有機體組織
-
(六)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
-
(七)人是自然的「最後目的」
-
(八)「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馬克思)
-
- 後 記
- 再版後記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4/6656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