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下卷内容包括:乔姆斯基TG学派语义观、意义理论大观园、批判与发展、现代形式逻辑、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一 王寅教授《语言哲学研究》的启示
- 序二
- 前言
-
第十章 乔姆斯基:TG学派语义观
-
第一节 TG理论简述
-
一、第一阶段(1957):SS
-
二、第二阶段(1965):ST
-
三、第三阶段(1972):EST
-
四、第四阶段(1975/1976):REST
-
五、第五阶段(1981):GB
-
六、第六阶段(1993):MP
-
-
第二节 TG的五种意义观
-
一、解释派语义学
-
二、生成派语义学
-
三、菲尔墨格语法
-
四、齐夫语义理论
-
五、分解语义学
-
-
第三节 外在论与内在论
-
一、外在论
-
二、内在论
-
三、对比乌尔曼和萨义德的意义理论分类
-
-
第四节 结语
-
-
第十一章 意义理论大观园:批判与发展
-
第一节 指称论
-
第二节 观念论
-
第三节 涵义论
-
第四节 命题论
-
第五节 摹状论
-
第六节 证实论
-
第七节 真值论
-
第八节 功用论
-
第九节 行为论
-
第十节 语境论
-
第十一节 意向论
-
第十二节 关系论
-
第十三节 成分论
-
第十四节 替代论
-
第十五节 TG语义观
-
一、先句法,后语义,方向失误
-
二、心智内在论语义观,较为片面
-
三、形式语义观,局限太大
-
四、几种TG语义观,各有不足
-
-
第十六节 人本哲学语义观
-
第十七节 认知语义观
-
-
第十二章 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的基础(上)
-
第一节 形式逻辑简史
-
一、经典形式逻辑
-
二、近现代形式逻辑简史
-
三、概念与函数
-
四、“对象词—概念词”vs“S—P”
-
五、哲学意义
-
-
第二节 谓词演算
-
一、个体常项
-
二、个体变项与量词
-
三、逻辑联结词
-
四、经典逻辑现代化
-
五、小结
-
-
第三节 命题演算
-
一、逻辑原子论与逻辑真值表
-
二、命题演算
-
三、公式变换
-
-
-
第十三章 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基础(下)
-
第四节 内涵逻辑
-
一、从外延逻辑到内涵逻辑
-
二、内涵逻辑的具体内容
-
三、内涵逻辑的分类
-
-
第五节 语义公设
-
一、引言
-
二、语义公设与涵义关系
-
-
第六节 谓词的涵义特征
-
一、引言
-
二、谓词的元
-
三、二元谓词的特征
-
-
第七节 蒙塔古语义学
-
一、概述
-
二、主要观点
-
-
第八节 现代形式逻辑的利与弊
-
一、优点
-
二、问题
-
三、结语
-
-
-
第十四章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上)
-
第一节 新时代的宠儿
-
一、引言
-
二、文学艺术的后现代主义
-
三、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
-
四、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时期
-
五、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
-
-
第二节 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超越
-
一、过渡时期
-
二、人本性和批判性
-
三、破坏性和解构性
-
四、建设性和体验性
-
-
第三节 后现代哲学的特征
-
一、哲学王与非哲学
-
二、基础论与超基础
-
三、中心论与去中心
-
四、理性论与非理性
-
五、人本观与后人道
-
六、二元论与多元论
-
七、破坏性和建设性
-
-
-
第十五章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下)
-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哲学第四转向的产物
-
一、体验人本观
-
二、原型范畴论
-
三、互动建构论
-
四、识解多元化
-
五、语义模糊性
-
六、语言差异性
-
七、隐喻认知论
-
八、新创性结构
-
-
第五节 对语言的新认识
-
一、语言是社会生产力
-
二、语言是民族凝聚剂
-
三、语言是知识储备库
-
四、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
-
-
第十六章 中国后语言哲学:出场与成长
-
第一节 概述
-
一、什么是哲学?
-
二、什么是语言哲学?
-
-
第二节 中国后语言哲学
-
一、出场
-
二、四项原则
-
三、四原则呈递进关系
-
四、小结
-
-
第三节 中国后语哲的方法论思考
-
一、引言
-
二、引进西方理论可取,尤以进路和方法为先
-
三、不必仅盯住西方,当兼顾国人遗产
-
四、不必终老一派之说,必要时当另起炉灶
-
五、反思激进人本观,倡导体验人本观
-
六、理论结合实践,体认象似性直接指导教学
-
-
第四节 结语
-
-
第十七章 超越与回归: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新增长点
-
第一节 从哲学的超越和回归说起
-
一、超越
-
二、回归
-
三、超越与回归互含
-
-
第二节 体验哲学溯源
-
一、体验哲学概述
-
二、心智的体验性
-
三、认知的无意识性
-
四、思维的隐喻性
-
-
第三节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超越
-
一、体验哲学的超越
-
二、认知语言学的超越
-
-
第四节 笔者心得与中国后语哲
-
一、确立核心原则
-
二、溯源体验哲学
-
三、建构SOS理解模型
-
四、细化认知分析
-
五、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
六、拟构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定义
-
七、提出语言新性质“体验性”
-
八、强调中西结合
-
-
第五节 结语
-
-
第十八章 后语哲视野下的SOS理解模型
-
第一节 认识和理解: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
第二节 传统理解模式
-
一、单向运思模式
-
二、主客互动模式
-
三、主主互动模式
-
-
第三节 SOS理解模型
-
一、单向观之误
-
二、双向观之误
-
三、SOS理解模型的解释力
-
-
第四节 语料论证SOS理解模型
-
一、辖域和背景
-
二、视角
-
三、突显
-
四、详略度
-
-
第五节 结语
-
一、主客主式的体验性
-
二、多重互动
-
三、拟构观替代同构观
-
-
-
第十九章 基于SOS理解模型的意义体认观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从二元走向三元
-
一、语义二元观
-
二、语义三元观
-
-
第三节 从三角到线性的超越
-
一、语义三元观之缺陷
-
二、从三角到线性
-
三、体认观与心智哲学
-
-
第四节 体认观对一物多名的新解
-
一、妻子
-
二、向日葵
-
三、月亮
-
四、地瓜
-
五、汉语108个“我”
-
-
第五节 体认象似性
-
一、概述
-
二、形义象似观
-
三、象似观的应用性
-
-
第六节 结语
-
-
第二十章 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不同哲学流派视野下的人本观
-
一、古希腊人本观
-
二、中世纪神本观
-
三、近代人本观
-
四、现代人本观
-
五、后现代人本观
-
-
第三节 基于后现代哲学的体验人本观
-
第四节 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
-
一、概论
-
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
四、认知语言学派
-
-
第五节 后语哲视野下的隐转喻研究
-
一、隐转喻在后语哲视野下复活
-
二、隐喻方式是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
-
三、隐转喻具有普遍性
-
-
第六节 结语
-
- 附录一 重点推荐书目和工具书
- 附录二 术语索引和汉译对照表
- 附录三 人名索引和汉译对照表
- 主要参考书目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