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特点、概念与对象
-
一 基本特点与研究意义
-
二 “品位—职位”的研究框架
-
三 历代主要品秩位阶
-
-
第二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一:权责
-
一 权责、职等与层级
-
二 宽度、跨度与责任分等
-
三 简繁:同层级职务的事务不平衡
-
四 轻重:权责与品秩的不相称
-
五 中外:中央官与地方官
-
六 宫朝:宫廷官与朝廷官
-
七 一般职位分类的进化
-
-
第三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二:资格
-
一 资格的分析
-
二 各种分类资格
-
三 资格管理的品位化
-
四 品位化的资格管理:魏晋南北朝、唐宋
-
五 非品位化的资格管理:秦汉
-
六 候选形式与候选规模
-
七 编任资格的等级管理
-
-
第四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三:薪俸
-
一 薪俸的分析
-
二 薪俸高低差与薪俸民生比
-
三 形态与项目
-
四 品位薪俸与职位薪俸
-
五 赏赐问题
-
六 灰黑收入问题
-
-
第五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四:特权
-
一 任官特权
-
二 教育特权
-
三 法律特权
-
四 经济特权
-
-
第六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五:礼遇
-
一 等级礼制:行政性与总体性
-
二 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
三 原生礼俗与等级礼制:以冠服为例
-
四 古礼等级与现行官阶:以六冕为例
-
-
第七章 样式与间架
-
一 级别的疏密
-
二 地方官的级别疏密
-
三 “比秩”与“视品”
-
四 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
五 结构外观的数列化与礼制化
-
-
第八章 品位序列与品位性官号
-
一 品位的分析
-
二 品位性官号:衍生于宫廷官职类者
-
三 品位性官号:衍生于非宫廷官职类者
-
四 品位趋滥与职阶转化三律
-
五 唐宋间职事官的阶官化
-
-
第九章 进阶、买卖、转让、结衔、迁转
-
一 进阶与泛授
-
二 贡献与买卖
-
三 转让与回授
-
四 结衔的复杂化
-
五 迁转路线
-
-
第十章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
一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
二 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
-
三 服务取向与自利取向
-
四 品级、等级与阶级
-
五 退休官僚与官僚亲属
-
六 封爵的身份功能及其变迁
-
-
第十一章 品位结构变迁的五线索:贵贱、士吏、文武、宫朝、胡汉
-
一 贵—贱
-
二 士—吏
-
三 文—武
-
四 宫—朝
-
五 胡—汉
-
-
第十二章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君·官·民
-
一 君臣之间:君尊臣卑
-
二 官民之间:礼制限制与名号颁授
-
三 官民之间:学子的品位安排
-
四 官民之间:胥吏的品位安排
-
-
第十三章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
一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
二 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
-
三 官本位、身份化与功绩制、流动性
-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