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是作者同名课的讲稿,十五讲内容有:哲学与爱智、熟知与真知、人与世界、]生存与生活、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标准与选择、历史与文化、思维与存在、思想与反思、存在与本体、存在与表征、理念与境界。作者用通俗的哲学语言讲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是大学生加强哲学修养的好教材。
- 封面
- 版权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目录
-
第一讲 哲学与爱智
-
一 追问哲学
-
二 爱智的大智慧
-
三 爱智的激情
-
-
第二讲 熟知与真知
-
一 把简单变复杂
-
二 由名称到概念
-
三 反思的智慧
-
四 创新的智慧
-
-
第三讲 人与世界
-
一 世界观与观世界
-
二 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
-
三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
四 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
-
-
第四讲 生存与生活
-
一 生命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
二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
三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的生活世界
-
四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
-
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
-
一 “我”与主客体关系
-
二 “中介”与主客体关系
-
三 “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
-
四 主体的自我意识
-
-
第六讲 感性与理性
-
一 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
-
二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
-
三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
四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
五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派别冲突
-
-
第七讲 小我与大我
-
一 “我”的自我意识
-
二 “我”与社会
-
三 “我”与历史
-
四 “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
-
五 “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
-
-
第八讲 理想与现实
-
一 超越性的存在
-
二 需要的层次
-
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
-
第九讲 标准与选择
-
一 生活的根据
-
二 从层级到顺序
-
三 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标准与选择
-
-
第十讲 历史与文化
-
一 文化的历史与历史性的文化
-
二 语言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
-
三 人的文化世界与人的历史发展
-
-
第十一讲 思维与存在
-
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二 思维和存在与精神和物质
-
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
四 哲学史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派别冲突
-
-
第十二讲 思想与反思
-
一 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
-
二 思想的反思与反思的思维
-
三 反思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
-
-
第十三讲 存在与本体
-
一 对“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
二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
三 本体论与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
四 本体论的现代革命
-
-
第十四讲 存在与表征
-
一 表述、表达与表征
-
二 表征存在意义的哲学
-
三 本体的追求与崇高的表征
-
-
第十五讲 理念与境界
-
一 哲学理念与哲学智慧
-
二 哲学理念与哲学境界
-
三 哲学境界与超越“存在主义的焦虑”
-
四 哲学境界与“诗意地栖居”
-
五 哲学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
-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第一批选目(52种)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