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战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战旗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习总书记在确立乡村振兴战略之后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第一个典型。为此,习总书记视察后成立的四川战旗培训学院邀请课题组对战旗经验进行深度解读,作为培训教材,由此便有了本书。
本书对四川省成都市战旗村的70余年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和分析。本书把战旗放到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的双重关系形成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大量的历史档案、文件和田野调研资料,对战旗村发展演变的内部与外部动力、主要机遇与挑战、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揭示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当前生态化转型的微观机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社会主义教育补课(1949—1964);第二章农业学大寨,西部举战旗(1965—1973);第三章村庄工业的艰难起步(1974—1977);第四章制度环境变化与村庄工业结构化扩张(1978—1987);第五章宏观经济波动与集体经济制度演变(1988—1995);第六章集体经济二次改制与租理论视角的改制分析(1996—2003);第七章二十年后土地再集中(2003—2010);第八章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2011—2019);第九章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探索(2011—2019);第十章空间资源整全开发的模式创新;第十一章天时地利人和共创先锋;第十二章成本内化:乡村的成本转化与危机承载机制;第十三章村社理性:乡土中国的“三生”与“三治”;第十四章资源权益:乡村资源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机制——以乡镇企业改制和妈妈农庄为例;第十五章空间正义:乡村基层资源配置与收益分配的中国特色。
本书适合对农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化转型建设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培训教程。
本书对四川省成都市战旗村的70余年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和分析。本书把战旗放到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的双重关系形成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大量的历史档案、文件和田野调研资料,对战旗村发展演变的内部与外部动力、主要机遇与挑战、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揭示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当前生态化转型的微观机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社会主义教育补课(1949—1964);第二章农业学大寨,西部举战旗(1965—1973);第三章村庄工业的艰难起步(1974—1977);第四章制度环境变化与村庄工业结构化扩张(1978—1987);第五章宏观经济波动与集体经济制度演变(1988—1995);第六章集体经济二次改制与租理论视角的改制分析(1996—2003);第七章二十年后土地再集中(2003—2010);第八章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2011—2019);第九章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探索(2011—2019);第十章空间资源整全开发的模式创新;第十一章天时地利人和共创先锋;第十二章成本内化:乡村的成本转化与危机承载机制;第十三章村社理性:乡土中国的“三生”与“三治”;第十四章资源权益:乡村资源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机制——以乡镇企业改制和妈妈农庄为例;第十五章空间正义:乡村基层资源配置与收益分配的中国特色。
本书适合对农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化转型建设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培训教程。
- 版权信息
- 序言 农民集体的“伟大斗争”——兼谈中国去依附的微观基础
-
概述 中国里的战旗,战旗里的中国
-
一、三维空间里的战旗
-
二、中国里的战旗
-
三、从乡村看中国:地方竞争制度70年演变
-
四、战旗启示
-
-
第一篇 1949—1973红色战旗—社会主义补课与村庄内生动力的激发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教育补课(新中国成立前—1964)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
二、征粮受阻与推行合作化
-
三、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
第二章 农业学大寨,西部举战旗(1965—1973)
-
一、农业学大寨与战旗农业高产
-
-
-
第二篇 1974—2003金色战旗—村庄工业化起步与扩张
-
第三章 村庄工业的艰难起步(1974—1977)
-
一、核心脉络: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
二、政治红利促进内部化积累
-
三、集体企业案例:战旗砖厂
-
四、管理制度:工分制(1974—1982)
-
-
第四章 制度环境变化与村庄工业结构化扩张(1978—1987)
-
一、乡镇企业的属性与目标
-
三、集体企业案例:凤冠酒厂
-
-
第五章 宏观经济波动与集体经济制度演变(1988—1994)
-
一、背景:乡镇企业改制
-
二、集体产业勉力维持经营
-
三、集体企业案例:复合肥料厂
-
-
第六章 集体经济二次改制与租理论视角下的改制分析(1995—2003)
-
一、管理制度:股份合作制(1995—2003)
-
二、管理制度:租赁制(2003—2020)
-
三、宏微观因素与乡镇企业改制
-
四、租理论视角下的乡镇企业改制
-
-
-
第三篇 2003—2019绿色战旗—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与生态化转型
-
第七章 土地再集中与集体经济再出发(2003—2010)
-
二、2006年新政推动500亩耕地向合作社集中
-
三、2007—2011年宅基地整理助推全村土地大集中
-
四、经验归纳:撬动土地集中的村社理性
-
-
第八章 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2008—2015)
-
一、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奠定入市基础
-
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一槌三鼓”自我赋能
-
-
第九章 新时代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转型(2011—2019)
-
一、生态化转型的宏观背景与时代特征
-
二、以组织整合和要素整合为基础的空间重构
-
三、空间资源生态化利用在战旗村的实践
-
四、新农业,新资源,新价值
-
五、生态化转型的正外部性
-
-
-
第四篇 专题研究
-
第十章 社会资本运作与土地价值增值——以2003年以来的土地集中与开发为例
-
一、农村土地价值增值的宏观背景
-
二、政治信任的基础和强化作用
-
三、制度场的撬动作用
-
四、亲友缘网络的促进作用
-
五、链接型网络的提升作用
-
六、结论
-
-
第十一章 村社企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先锋酿造厂为例
-
一、依托村社整体资产优势“占天时”
-
二、“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享地利
-
三、重构村企治理边界得人和
-
四、小结
-
-
第十二章 一个宏观周期中的村社企业——战旗村会富豆瓣厂的十年
-
一、宏观经济高涨中起步(1992—1993)
-
二、经济过热与萧条危机下的企业改制与经营(1994—2002)
-
三、企业转制与村社集体经济再出发(2003)
-
-
第十三章 空间资源整合开发的模式创新——迈高公司与战旗村的合作探索
-
一、迈高公司及其运作模式简介
-
二、迈高公司和战旗村合作的契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三、迈高模式在战旗村的应用
-
-
-
第五篇 战旗启示
-
第十四章 成本内化——国家“去依附”的乡村基础
-
一、党建引领、勇于担当
-
二、集体为先、团结互助
-
三、艰苦奋斗,敢于创新
-
四、与时俱进,善用政策
-
五、公字当头,勇于斗争
-
-
第十五章 村社理性——乡土中国的“三生”与“三治”
-
一、东方农业文明与政府理性
-
二、作为村庄发展制度内核的村社理性
-
-
第十六章 资源权益:乡村资源收益的实现和维护——以乡镇企业改制和妈妈农庄为例
-
一、资源的多重属性辨析
-
二、“龙虾两吃”的战旗实践
-
三、新时期空间资源权益的实现机制
-
四、小结
-
-
第十七章 空间正义——乡村基层资源配置与收益分配的中国特色
-
一、背景
-
二、社会企业并非“舶来品”
-
三、以乡村作为社会企业的战旗
-
四、展望:农村社区的新发展阶段
-
-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