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原苏联版图内和流亡海外的各主要俄苏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特别是对一些以往鲜为人知的批评家及其代表性成果进行了客观评述,并努力从方法论的视角来审视这部文学批评理论的历史画卷,尝试运用宗教和审美批评理论的方法,剖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以期揭示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
- 版权信息
- 目录
- 说明
- 绪论
-
第一编 宗教编
-
概述
-
第一章 索洛维约夫: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走向上帝:大智而哲学修养更高的人
-
第二节 完整知识:神学、哲学、科学的融合
-
第三节 索菲娅形象:万物统一和神人合一
-
第四节 伦理学观点:善与万物统一
-
第五节 美学观:真善美的物质统一性
-
第六节 时空的象征:别雷小说《彼得堡》
-
-
第二章 罗赞诺夫:性与宗教
-
第一节 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与文学化
-
第二节 生活化:性与宗教
-
第三节 文学化:思想与批评
-
第四节 思想探索的文学化:“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
-
第三章 特鲁别茨科伊兄弟:聚和性意识与生命的意义
-
第一节 转向宗教:两兄弟的学术之旅
-
第二节 谢·尼·特鲁别茨科伊:聚和性意识
-
第三节 叶·尼·特鲁别茨科伊:生命的意义
-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聚和性”意识
-
-
第四章 梅列日科夫斯基:新宗教意识
-
第一节 诗歌与理论批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
第二节 新宗教意识
-
第三节 象征主义批评
-
第四节 《未知者耶稣》的象征意义与批评启示
-
-
第五章 舍斯托夫:悲剧哲学
-
第一节 思想的执着者
-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
第三节 圣经哲学:走向信仰之路
-
第四节 悲剧哲学批评
-
第五节 契诃夫创作的悲剧式解读
-
-
第六章 维·伊凡诺夫: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
-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的审美感悟者
-
第二节 现实的象征化:酒神崇拜
-
第三节 象征的现实化:合唱原则
-
第四节 象征与现实之间:文本现实性的逆向延伸
-
-
第七章 洛斯基: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
第一节 走向哲学之路
-
第二节 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
第三节 上帝存在的直觉主义证明
-
第四节 现实与理想:《樱桃园》的直觉阐释
-
-
第八章 布尔加科夫:“三位一体”
-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与三个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宗教唯物主义与索菲娅学说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文学批评
-
第四节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形象
-
-
第九章 别尔嘉耶夫:东正教人本主义
-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探索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俄罗斯宗教文化之间
-
第三节 走出悲剧的人本学哲学
-
第四节 东正教人本主义
-
第五节 精神解放:摆脱客体化世界的羁绊
-
第六节 地理位置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同一
-
第七节 救世的宗教文化批评
-
第八节 民族“神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
-
-
第十章 弗兰克: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
-
第一节 思想的两次转向
-
第二节 虚无主义伦理学
-
第三节 黑暗之光:善恶与拯救之间
-
第四节 直觉主义的宗教人道主义
-
第五节 庸俗人道主义批判
-
第六节 直觉与宗教:《复活》的意义
-
-
第十一章 弗洛连斯基:宗教与艺术
-
第一节 真理的探索者与殉葬者
-
第二节 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
-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关系的重新阐释
-
第四节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反向透视
-
-
编末语
-
-
第二编 现实编
-
概述
-
第一章 高尔基:现实主义理论与批评建树
-
第一节 文学目的论
-
第二节 文学史观
-
第三节 重视文学传统与语言艺术
-
第四节 抵制极左文学思潮
-
-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家
-
第一节 唯物主义美学观
-
第二节 兼及思想与艺术的批评观
-
第三节 文学批评成就
-
-
第三章 沃罗夫斯基:政论的批评
-
第一节 阶级性·倾向性·艺术性
-
第二节 关注“当前的现实”
-
-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
-
第一节 在艺术与政治之间
-
第二节 关于“反映论”的阐释
-
第三节 社会学批评与美学批评的融合
-
-
第五章 列宁:文艺思想与批评实践
-
第一节 “两种文化”论与文学的党性原则
-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三原则
-
第三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
第六章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
-
第一节 文学分类论
-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化”论
-
-
第七章 布哈林:文化—文学批评观
-
第一节 论“无产阶级文化”与形式主义
-
第二节 论苏联文学
-
-
第八章 弗里契:庸俗社会学批评
-
第九章 波格丹诺夫与“无产阶级文化派”
-
第十章 “岗位派”—“拉普”的文艺观
-
第一节 “阶级文学”论
-
第二节 “活人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
-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的出现
-
第二节 日丹诺夫主义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
-
-
第十二章 波斯彼洛夫:自然派美学理论
-
编末语
-
-
第三编 审美编
-
概述
-
第一章 什克洛夫斯基:文学形式的陌生化理论
-
第一节 走向文学的形式研究
-
第二节 “陌生化”理论
-
第三节 文学性、陌生化、生活化
-
第四节 陌生化与生活化:《叶甫盖尼·奥涅金》解读
-
-
第二章 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
-
第一节 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
第二节 文学性—语言学和诗学的联姻
-
第三节 作为语言艺术主导的诗性功能
-
第四节 语言的两极和对等原则
-
第五节 诗歌的语法和语法的诗歌
-
-
第三章 艾亨鲍姆: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
第一节 科学实证主义批评原则的探索者
-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
-
第三节 果戈理短篇小说《外套》的叙述方式
-
-
第四章 巴赫金:复调、狂欢化、时空体
-
第一节 一位伟大的批判者与论战者
-
第二节 复调小说理论
-
第三节 狂欢化诗学
-
第四节 时空体形式
-
第五节 对话批评方法
-
-
第五章 洛谢夫:古希腊罗马美学研究
-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探索者
-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美学史
-
第三节 神话、音乐与语言研究
-
-
第六章 布罗夫:艺术审美本质论
-
第一节 艺术规律的独特性
-
第二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
-
第七章 斯托洛维奇:艺术审美价值论
-
第一节 社会学派立场
-
第二节 审美价值论
-
-
第八章 卡冈:艺术形态学
-
第一节 主客观统一派
-
第二节 系统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艺术形态学
-
-
第九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首创者
-
第一节 “两种语言”融合与碰撞下的学术创新之路
-
第二节 艺术是一种语言
-
第三节 语言——文本——文化
-
第四节 “我—他”与“我—我”对话
-
第五节 独特的文化空间——“符号圈”
-
-
第十章 鲍·安·乌斯宾斯基:视点与艺术文本的结构诗学
-
第一节 学术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特点
-
第二节 多维开放的艺术文本视点结构
-
第三节 结构诗学思想的多元理论基础
-
第四节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诗学结构的视点分析
-
-
第十一章 赫拉普钦科:创作个性与艺术形象的再认识
-
第一节 苏联语文科学的“带头人”
-
第二节 创作个性:作家的审美胎记
-
第三节 坚守形象思维论
-
第四节 与文艺新论对话
-
第五节 维护艺术进步观
-
第六节 与巴赫金的对话与争论
-
第七节 对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
-
-
第十二章 利哈乔夫:从文论史到文化理论
-
第一节 “俄罗斯知识界的良知”
-
第二节 现实的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
-
第三节 坚持历史主义 批评形式主义
-
第四节 知识分子性与文化性
-
第五节 文学方法与园林研究
-
第六节 文学中心主义与文学素质教育
-
第七节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
-
第十三章 纳博科夫:直面文学之美的“大师批评”
-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艺术大师
-
第二节 “大师的批评”视野下的审美期待
-
第三节 “大师的批评”之局限与意义
-
-
编末语
-
- 结语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多元化与一统化
- 主要文论家及其论著中外文对照表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