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590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传播研究史是传播学作为学科得以确立的基石,而本书是国内优秀的青年学者刘海龙对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进行科学梳理和审慎思考的专著,内容分为十三个部分:1.传播研究的另类起源(介绍新传播研究史,关于传播研究与战争、意识形态宣传的关系);2.拉斯维尔:被误读的奠基人;3.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4.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5.芝加哥学派与传播研究:想像的历史;6.宣传研究与传播研究的正当性问题(伯内斯);7.传播教材在中国的翻译与想像;8.中国传播学引进中失踪的批判学派;9.中国传播研究的本土化问题;10.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的目标及服务对象;11.施拉姆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12.公共关系的引进与1980年代新闻传播研究;13.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作者分别从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流派和传播学引进及本土化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较为系统且颇具深度。
  • 封面
  • 版权
  • 目录
  •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
    •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 两种传播思想史
    • 传播学术史的意义
    • 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
    • 灰色地带的生命力
    • 连续与断裂的辩证法
    • 本书的结构及章节
  • 第一章 拉斯维尔: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
    • 缺乏传承的“卡里斯玛”
    • 《社会传播》的5W
    • 拉斯维尔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
    • 注意结构研究与驻防国家
    • 从宣传研究到世界注意结构调查
  •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论: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
    • 在天使与妖魔之间的哥伦比亚学派
    •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成为众矢之的?
    • 哥伦比亚学派=有限效果?
    •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被贴上“有限效果论”的标签?
    • 抽象的经验主义还是方法的多样主义?
    • 管理学派的是与非
    • 丰富多彩的灰色地带
  • 第三章 帕克与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神话
    • 传播研究史的话语争夺
    • 为什么是帕克?
    • 连续中的断裂
    • 从进化论到效果研究
    • 断裂中的连续
    • 传播研究与知识社会学
  • 第四章 宣传的理由:被忽略的伯内斯及《宣传》
    • 传播思想史的学术偏见
    • 创造有利于“宣传”的环境
    • 多元主义与社会秩序
    • 从公众被诅咒到双向互惠
    • 宣传的“科学性”
  • 第五章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
    • “传播”还是“交通”?
    • 社会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 中国社会学者对传播问题的探索
    • 新闻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 断裂中的连续
    • 重构记忆
  • 第六章 孙本文与20世纪初的中国传播研究
    • 为什么是传播研究?
    • 为什么是孙本文?
    • 公众意见:从社会态度到社会控制
    • 社会学与中国早期传播研究
  • 第七章 “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传播批判学派与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
    • 施拉姆访华:中国传播学兴起的助燃剂
    • 批判理论引介的“失踪”
    • 对抗策略:“发育不良”的实证研究
    • 模仿策略:传播学是新闻学的最新阶段?
    • “不成熟”的社会语境还是“两难”的社会语境?
  • 第八章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从关键词的变迁看中国媒介文化研究
    • 概念的源点:“文化工业”与法兰克福学派
    • “文化工业”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文化工业”概念的引入
    • 错位的批判与通过符号资本展开的争夺
    •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 重新定义“文化产业”
  • 第九章 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中的创造性互动
    • 新闻学者:传播研究在中国的第一批听众
    • 理想的听众和实际的听众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传播研究在经济领域的新听众
    • 听众还是委托人
    • 学术独立与多元的听众
  • 第十章 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 从应然到实然:两种“传播学本土化”
    • 中体西用:三种受众研究
    • 暧昧的“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 第十一章 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
    • 本土化焦虑的产生
    • 本土化问题的提出方式
    • 充满争议的本土化标准
    • 本土化话语背后的张力
    • 多元竞合的本土化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