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文化志(下)

出版日期
201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764745_3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12篇 商販沿革
    • 第一章 郊行
      • 臺灣商販興起之緒端
      • 當初商況之一斑
      • 行及郊
      • 郊之起源—臺灣三郊之組織
      • 泉郊及廈郊
      • 艋舺之發達
      • 淡水三郊
      • 臺廈郊
      • 新義順之一郊
      • 北船、南船、唐山船
      • 小郊
      • 特殊之牛市慣習
      • 郊之急公好義所貢獻之功績
      • 徐宗幹之(論郊行商賈)—通臺商弊之指責
      • 不正當之秘密營商
      • 對奸商之管束
      • 關於私當之管束
    • 第二章 糶運及糧運
      • 糧運之限制
      • 淡水社船之設置
      • 髙其倬之〈請開臺灣米禁疏〉
      • 解除米禁為自然之趨勢
      • 臺米價額調節政策
      • 南洋貿易之進展與臺米糶運之減少
      • 「附」臺運不絕止
      • 糧運即臺運
      • 糧運極盛畤之情形
      • 臺運消長與全閩之關係
      • 專運即大運之特設
      • 鹿港(校按:當作「鹿耳門」)之淤塞與糧運之頓挫
      • 減運之法
    • 第三章 通洋
      • 通洋之沿革
      • 與日本之通商
      • 雞籠為主要貿易地
      • 與呂宋之往來
      • 日本鎖國令之影響
      • 對日本之輸出品
      • 「附」東洋成為日本之代名詞
      • 與南洋之通商
      • 「附」內田博士之論文:(三百年前日本與臺灣之經濟關係)之節略及補注
      • 尾崎秀真有價值之一說
    • 第四章 海關制及抽釐
      • 二種海關—常關、洋關
      • 海關之開設
      • 釐金制
      • 臺灣之釐金抽取方法
      • 子口半稅
      • 體卹華裔之旨趣
    • 第五章 通貨
      • 見於撒瑪納札著書之臺灣貨幣
      • 呂宋貨幣之流入
      • 紋銀之通用少
      • 番貨幣之通用
      • 六八銀
      • 臺灣紋銀之鑄造
      • 光緒元寶之新鑄
      • 一角銀圓之鑄造
      • 銀幣不依定價而依實價通用
      • 劣幣之濫用
      • 銅錢—永曆通寶之鑄造
      • 臺灣之小制錢
      • 私鑄呆錢及其設法示禁
      • 運入古錢之徑路
    • 第六章 度量衡
      • 道斗係鄭氏之官斗
      • 滿斗之使用與量制之統一
      • 石製母斗
      • 度制亦不統一
      • 衡制之不統一
      • 依自冶作用之度量衡統一—公斗、公秤之設備
      • 公斗之弊
      • 公秤之代表
  • 第13篇 外力之漸進
    • 第一章 撒瑪納扎之臺灣介紹
      • 喬治.撒瑪納札之經歷
      • 《臺灣地理歷史》及《日臺對話》之公刊
      • 對福爾摩沙之地理及歷史之記述
      • 關於福爾摩沙島民之原有宗教等之記述
      • 一般慣習之記述
      • 關於語言之記述
      • 「附」所舉臺灣土著數詞之語種
      • 樂克貝里之對撒瑪納札著書記事之見解
    • 第二章 貝尼奧斯基之臺灣探險
      • 毛里斯.奧俄斯篤.貝尼奧斯基之《旅行配》記事梗概
      • 貝尼奧斯基之〈臺灣事情及殖民方策〉十二條
      • 歸歐後之消息
      • 對其記述之評判
    • 第三章 鴉片戰爭及伊犁紛議之影響
      • 英軍窺伺臺灣
      • 英軍之作戰方略
      • 草鳥洋匪之犯境
      • 有作英軍窺伺內應者
      • 清人防夷之議
      • 臺灣之防夷方針及對英人之迫害—那布達號及安號之海難
      • 對英國全權謝罪
      • 漢民敵外心之發露
      • 俄國占領伊犁
      • 伊犁紛議畤臺灣之戒嚴
    • 第四章 臺灣之開港
      • 《天冿條約》之臺灣開港
      • 訂盟列國約定臺灣開港之最初年次
      • 條約上之淡水港區域
      • 西班牙天主教會不受通商條約之適用
      • 租界
    • 第五章 對外政策之軟硬姿態
      • 鴉片戰爭所引起對英國嫌惡之情緒及其煽動
      • 僑居外人迫害事件頻起—英人哈蒂之重傷與樟腦之扣留
      • 英國領事吉必勳之對策
      • 茄當中校占領安平
      • 樟腦紛爭
      • 設招商局保護外商
    • 第六章 外教之傳入
      • 荷蘭人之教化及於入清以後
      • 開港後之傳道
      • 西班牙天主教之傳教—爽斯聖父
      • 英國長老教會之傳教
      • 北美加拿大長老教會之傳教
      • 對外教之迫害
      • 英國領事吉必勳之抗議
      • 鳳山知縣之謝罪
      • 劉銘傳之外教保護政策
      • 謝烈路尼奧.亞蘭之傳教
      • 甘為霖之功績
      • 馬偕之功績
      • 黑本之功績
      • 外教之感化
    • 第七章 美船羅妹號遇難事件
      • 「番」人對外國船舶之兇行
      • 羅妹號遇難之真相
      • 美國領事(校按原文作「公使」)李善得與清有司之折衝
      • 「番」人與談判
      • 羅妹號事件之影響
    • 第八章 英國人之大南澳侵墾
      • 同治七年英人荷恩之大南澳侵墾
      • 清官憲之抗議與荷恩之退去
    • 第九章 日本侵略臺灣之動機
      • 西川忠英丶新井君美等之著述係第一著之導火
      • 其後見於日本雜史隨筆有關臺灣之記事—森島中良之《紅毛雜話》及《萬國新話》
      • 司馬江漢之《荷蘭商船》
      • 賴襄之詩文
      • 吉田寅次郎之《幽囚錄》
      • 川口長孺之《灣鄭氏紀事》
      • 最早以臺灣為主之地圖
      • 島津齊彬之海外經略秘策—《琉球史料》之記事
      • 《石室秘稿》之記事
    • 第十章 日本之入侵臺灣「番」地
      • 琉球宮古島民被生「番」屠殺
      • 琉球在中日兩國間之歷史的關係
      • 發對臺灣「問罪」之師之奏請
      • 「附」琉球島民遇難之實況
      • 救護琉球人之遺聞
      • 八重山島船獲救護之顛末
      • 漂到之地點
      • 派遣「問罪」之師之先決條件—置琉球藩以明其所屬
      • 日本當局及李善得關於灣番地所屬問題之見解
      • 頒賜副島大使之勅旨
      • 副島大使及副使柳原前光等到北京與清政府交涉、清廷答稱土「番」為化外之民
      • 日人之臺灣踏查
      • 「附」小田縣民亦遇生「番」劫掠
      • 「附」小田縣民遇難真相
      • 卑南社「番」人當畤之記憶
      • 「征」臺可否之論
      • 委任大久保、大隈兩參議及西郷大將調查生「番」處買案
      • 臺灣蕃地事務都督以下之任命丶設臺灣蕃地事務局丶頒賜都督之勅旨及特諭
      • 急設日本公使館於北京
      • 決定「征」臺部署
      • 紐約斐拉路得報之批評
      • 美國、英國聲明局外中立
      • 「問罪」師向臺灣
      • 自瑯瑀灣登陸
      • 瑯瑀之漢民迎接日軍
      • 戒飭在陣兵士
      • 在石門初次制勝
      • 「番」人相繼屈服
      • 動蕩牡丹、髙士滑二社「番」
      • 西鄕都督苦心之情形
      • 中國輿論之激昂
      • 完成臺灣守備
      • 中國之謠言蜚語
      • 中國對日本都督要求撤兵
      • 臺灣「番」地事後之處理由中國自當之議
      • 大久保全權辦理大臣之派遣
      • 駐屯軍將來之進退目的之陳情
      • 中日兩政府之談判
      • 中日和議由英國公使居中調停而成立
      • 條約之全文
      • 大久保利通之〈使清始末摘要〉奏陳
      • 「附」大久保全權之問題二條
      • 「征」臺師凱旋
      • 山縣有朋之外征三策
      • 派遣兵數及死傷病者數
      • 遭難琉球人之塚墓
      • 由日本語所導出之新「番」語:「塞俄」
      • 「征」臺餘談
      • 清政府裡面對日本「征番」之權宜策略
      • 「附」以日本之撤兵為出於取敗之和約
      • 日本發遣「問罪」師所加予中日兩國之影響
    • 第十一章 中法戰爭之影響
      • 企圖用孤拔所統率艦隊占領臺灣
      • 劉巡撫之作戰計畫
      • 法軍之作戰計畫及其攻擊、封鎖基隆
      • 「附」外國船之奧援破封鎖
      • 法軍砲擊淡水丶基隆
      • 兩國和約與法軍撤退
      • 孤拔企圖計畫利用媽宮港為海軍要港
      • 「附」當時臺灣清兵之無節制
      • 關於劉銘傳行動之一訛聞
      • 法兵之暴行
      • 本地民間之迷信
      • 中法兩軍之病死
  • 第14篇 拓殖沿革
    • 第一章 限制拓殖之時期
      • 漢民拓殖之原始
      • 荷蘭人之占據
      • 西班牙之占據北部
      • 建立灣拓殖基礎—明鄭畤代之拓殖
      • 「附」承天府之四坊與二十四里
      • 清代之消極政策—墾照
      • 草地之墾照
      • 偷越之流民所為拓殖之進展
      • 「番」地最初之新開部落諸羅十七莊
      • 竹塹埔之拓殖
      • 「附」陳璸巡察淡水北探查之端緒
      • 淡水地方水土苦惡
      • 既往之私墾趨勢
      • 羅漢門地方之開拓
      • 下淡水溪流域
      • 「附」官府對偷越私墾之管束與給付墾照
      • 《臺灣府志》所載可墾地區由最初之既墾及續墾田園數
      • 違禁越界所至滋事之例
      • 〈臺疆經理夣宜十一一條〉及其反對意見
      • 漢民侵入「番」界之禁及藍鼎元之反對意見
      • 拓殖進入內部
      • 侵占「番」地之弊
      • 限新墾田、園得減賦率之影響
      • 立石禁占之措施
      • 官莊墾闢為名而侵占「番」地之弊
      • 「附」石碑及謄文之例
      • 由海路侵占「番」地之禁
      • 設理番同知
      • 「番」業讓與實係蒙混偷墾
      • 林案平後善處之計
      • 民買「番」地之公認
      • 噶瑪蘭拓殖之沿革
      • 准許解除「番」地封禁之證據
      • 加留餘埔
      • 水沙連拓殖之端
      • 漢民漸知關於臺灣山後之地理知識
      • 賴科、潘冬之事蹟
      • 東西得橫斷中央山脈交通之推想
      • 卑南覓
      • 漢民定居山後之嚆矢
      • 獎勵開疆之端緒
      • 淡水同知李嗣鄴之積極手段與合資團體金廣福之拓殖事業
      • 私人團體之「番」界拓殖
      • 軍大王廟
      • 「附」西洋人所企圖之山後「番」地占墾—貝尼奧斯基及荷恩
    • 第二章 開山撫「番」之一時期
      • 開鑿通後山之道路
      • 工程極為困難
      • 沈葆楨之地請開舊禁疏
      • 完全解除約定一一百餘年之「番」界封禁
      • 「番」界廳縣之設罿與招墾局之創設
      • 「番」地開禁有限制
      • 拓成多不見成效
      • 招墾章程之改定
      • 林達泉之治方策
      • 吳子光後山拓殖之意見
      • 裁撤招墾局委由民招民墾
      • 對墾首發給墾約
      • 臺灣分省與撫墾局之設罿及南、北「番」界山路之開通
      • 光緒初年以後企圖開通之橫斷中央山脈道路七條
      • 撫墾局所發給墾照之例
      • 臺東之墾荒
    • 第三章 附屬諸島之拓殖
      • 第一節 澎湖群島
      • 第二節 小琉球嶼
      • 第三節 火燒島
      • 第四節 紅頭嶼
      • 第五節 龜山嶼
    • 第四章 移殖臺灣漢民之原籍及拓地之年代
      • 各地方最早拓殖年代表
    • 第五章 臺灣之拓殖與水土適應
      • 固有風土病及其被害記錄
      • 以風土病歸咎鬼妖作祟之迷信
      • 漢人不服水土視臺灣為畏途
      • 知縣官司對惡毒瘴地畏不赴任
      • 病死過於「番」害
      • 外國人成瘴癘犧牲者
      • 病患多為瘧疾病
      • 瘟及癭之流行
      • 關於食物禁忌之民間雜說
      • 澎湖島多眼疾
      • 水土不良與迷信結合之舊慣
      • 飲用水質之不良
      • 甘泉靈效之說
      • 劉巡撫之鑽井及經營公設浴室
      • 缺乏良醫之結果有賴神力冶病
      • 名醫傳
      • 官醫局及養病院之設置
      • 保生大帝丶痘疹柛之信仰
      • 「附」忌避癩病之習俗
      • 適應水土畤效之理想
      • 臺灣移住者之早熟
      • 臺民多短命
      • 見於文獻之長壽之例
      • 一種欲使視臺灣為樂土之神仙談
      • 「附」「番」人之浴水慣例—沐兒之風
      • 毒蛇之種類及其害
      • 對毒蛇傷害之民間療法與禁厭護符靈藥
  • 第15篇 「番」政沿革
    • 第一章 理「番」設施
      • 第一款 對熟「番」之設施
      • 第二款 對生「番」之設施
      • 第三款 佩帶軍械之禁
      • 第四款 民、「番」結婚之限制
    • 第二章 「番」人之教育
      • 第一節 熟「番」之教育
      • 第二節 熟「番」之化育
      • 第三節 生「番」之教化
      • 第四節 賜姓政略
    • 第三章 對「番」人之課租
      • 第一節 「番」餉
      • 第二節 「番」租
    • 第四章 屯制
      • 第一節 屯「番」
      • 第二節 養贍埔地及屯田、園
    • 第五章 防「番」機關
      • 第一節 隘制
      • 第二節 隘租
    • 第六章 征「番」事略
      • 明鄭以降之討「番」沿革梗概
      • 第一節 吞霄「番」社之討伐
      • 第二節 水沙連「番」之討伐
      • 第三節 傀儡「番」之討伐
      • 第四節 大甲「番」社之討伐
      • 第五節 眉加臘社「番」之討伐
      • 第六節 恆春「番」之討伐
      • 第七節 臺東加禮宛「番」之討伐
      • 第八節 奇密社「番」之討伐
      • 第九節 東勢角北勢「番」之討伐
      • 第十節 東勢角南勢「番」之討伐
      • 第十一節 大嵙崁「番」之討伐
      • 第十二節 臺東平埔「番」之討伐
      • 第十三節 大南澳「番」之討伐
    • 第七章 漢、「番」交涉餘志
      • 第一節 「番」人之對外遠征
      • 第二節 漢民之「番」地侵占
      • 第三節 中國人對「番」人之觀察
  • 第16篇 臺灣之割讓
    • 第一章 日本之統治臺灣
      • 中日講和之說與日本當局之準備
      • 講和條件之立案海軍以灣為必要之地
      • 陸軍以遼東半島為必要之地
      • 「附」井上毅割取亹灣意見書呈伊藤首相
      • 講和會議上灣割讓問題之折衝
      • 《下關媾和條約》簽字
      • 有關割讓臺灣之條約文
      • 交換批准書
      • 樺山總督之任命
      • 伊藤首相指示施政大綱之訓令
      • 發通告與清政府要求任命全權
      • 臺灣之官民不承認割地條約
      • 李鴻章以地擾亂為理由請伊藤首相延緩樺山總督出發期
      • 伊藤首相覆電拒絕中國之請
      • 近衛師團向灣
      • 亹灣總督府之組織完成
      • 樺山總督對文武各官之諭示
      • 樺山總督一行抵達灣
      • 「征討」臺灣之開端
      • 水野民政局長官對島民之諭示
      • 中國全權委員李經方一行抵達
      • 兩國委員於船中會見完成亹灣交接
      • 授受灣之交換文書
      • 「附」中日兩國全權灣授受談判之情形
      • 樺山總督發布灣交接及綏撫人民之諭示
      • 基隆陷落
      • 「附」亹灣總督府始政式之景況
      • 統冶灣最初之天長節景況
      • 日本南進軍祀鄭成功
      • 「始政」一周年紀念祝與席上伊藤首相試賦一絕
    • 第二章 入臺事略
      • 臺灣巡撫邵(校按:上字原文誤作「刟」)友濂乞嚴密防備
      • 臺灣巡撫唐景崧致力防備
      • 駐防灣之兵員
      • 比志島支隊占據媽宮
      • 懸重賞擊沈擒殺日本船隻及軍兵
      • 島民不服下關條約
      • 清政府懇諭島民
      • 臺民建立臺灣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
      • 臺灣民主國之宣言
      • 列國付之不問
      • 連袂告假之臺灣文武官
      • 臺灣民主國之閣僚及其施政
      • 紙幣丶公儥丶郵票之發行
      • 臺民發送告白一章期待外國之保護
      • 清官憲隱然嗾唆之形跡
      • 統領林朝棟之退去與全團練總局之復興
      • 飛檄指實李鴻章等之罪
      • 當畤灣抵抗之事有三原因
      • 「附」以劉義之名喚起民眾敵愾心所用標語
      • 文士之悲歌
      • 當畤所流布令人捧腹之五彩畫
      • 近衛師團之登陸
      • 基隆陷落
      • 臺北之驚慌
      • 日本「征」軍進入北城
      • 臺灣北部之「戡定」
      • 劉義之聲望與文武之軋轢
      • 日本「征」軍「勦蕩」臺南地方之作戰計畫
      • 劉義與日本當局之折衝
      • 劉義逃往廈門
      • 日本「征」軍入臺南城
      • 近衛師團長北自川宮薨去
      • 「附」日本軍艦八重山號搜撿扣留英國輪Thales號事件
      • 樺山總督綏撫良民之示及對敵兵之寬大處置
      • 住民選擇國籍之自由
      • 日本統治臺灣後之「土匪」—吳得福之陰謀
      • 明治天皇軫念綏撫灣新附之民庶
      • 新髙山命名之報告
    • 第三章 對外交涉
      • 臺灣之割讓諸國無異議
      • 澎湖攻略之價值
      • 清廷欲藉外國之干涉
      • 英國與臺灣
      • 法國與臺灣
      • 俄國與臺灣
      • 日本政府關於臺灣領有權之宣言
      • 福建不割讓條約
      • 日俄戰爭與臺灣
      • 東洋每有必爭灣海峽爭臺灣海峽者先注目臺灣及澎湖
  • 第17篇 臺灣之地勢變遷
    • 第一章 臺江沿岸之變遷
    • 第二章 濁水溪流域之變遷
    • 第三章 淡水河流域之變遷
  • 臺灣文化志梗概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