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臺灣研究領域的各個角落,無處不見伊能嘉矩留下的巨大身影。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臺灣文化志》是其一生的事業,更是聳立在臺灣研究史上不朽的「金字塔」。
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領域的先行者,是日治時期在臺日本研究者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第一人」。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開始了在臺灣的調查研究,並成為當時的「臺灣通」,其影響力至今不墜,被譽為偉大的臺灣學開拓者。
《臺灣文化志》是伊能嘉矩的代表作,更是其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論述時序涵蓋荷蘭時期、鄭氏王朝、清領時期與日治初期,為一全方面之文化百科全書。其歷史寫作受到人類學知識背景與方法的影響,而且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在本書完成了多重空間尺度、多元族群競爭互動、自然與人文地理、乃至集團與個人、制度、習俗與風氣等具有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建構。
《臺灣文化志》日文原書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雖然《臺灣文化志》在戰後臺灣受到學者高度重視,曾被視為與連橫的《臺灣通史》齊名之作,但相較於《臺灣通史》,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踏查,保存精準時代記錄的《臺灣文化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於學術圈內流通。一九九○年代之後《臺灣文化志》完成全書中譯,讓一般讀者也能從伊能嘉矩龐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獲取臺灣文史知識。
全新審訂版仍分三卷出版,上卷置重點於荷蘭及鄭氏王朝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清朝對於臺灣的政治與軍事治理;中卷則以清朝治下臺灣的教育、社會政策、民俗信仰、經濟治理與交通為論述之中心;下卷之重點則為清朝治下臺灣的對外關係、拓墾與理蕃政策,以及臺灣割讓與日本領臺。
全新審訂版不僅重新校訂全書內容,加入兩篇專文導讀,修訂先前譯本若干具有時代限制之文字,更旨在還原伊能嘉矩的用語與史觀,以求忠實呈現《臺灣文化志》的完整面貌。將未經曲解的伊能嘉矩提交在讀者面前,是在後殖民的臺灣重新認識、重新理解伊能嘉矩的必要條件,也是重新面對、重新建構這座島嶼的身世與歷史的必經道路。
「我們要前進!」前進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這片山林裡。這裡有日照、有樹影,有溪流、也有原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橫亙在此地,提醒著後來的研究者與踏查者,要不斷迎向它、進入它,超越它。
【本書特色】
一、二○一七年伊能嘉矩一百五十歲冥誕,二○一八年《臺灣文化志》出版九十週年特別紀念版。
二、上卷收入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本書審訂者陳偉智長篇專文導讀。
三、全新裝幀、全新設計,以海洋、原野與山脈三項臺灣自然景色的元素,象徵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三冊的「金字塔」巨構。
-
第十二篇 商販沿革
-
第一章 郊行
-
第二章 糶運及糧運
-
第三章 通洋
-
第四章 海關制及抽釐
-
第五章 通貨
-
第六章 度量衡
-
-
第十三篇 外力之漸進
-
第一章 撒瑪納札之臺灣介紹
-
第二章 貝尼奧斯基之臺灣探險
-
第三章 鴉片戰爭及伊犁紛議之影響
-
第四章 臺灣之開港
-
第五章 對外政策之軟硬姿態
-
第六章 外教之傳入
-
第七章 美船羅妹號遇難事件
-
第八章 英國人之大南澳侵墾
-
第九章 日本經略臺灣之動機
-
第十章 日本之臺灣番地征討
-
第十一章 清法戰爭之影響
-
-
第十四篇 拓殖沿革
-
第一章 限制拓殖之時期
-
第二章 開山撫番之時期
-
第三章 附屬諸島嶼之拓殖
-
第一節 澎湖群島
-
第二節 小琉球嶼
-
第三節 火燒嶼
-
第四節 紅頭嶼
-
第五節 龜山嶼
-
-
第四章 移殖臺灣漢民之原籍及拓地之年代
-
第五章 臺灣之拓殖與水土適應
-
-
第十五篇 番政沿革
-
第一章 理番設施
-
第一款 對熟番之設施
-
第二款 對生番之設施
-
第三款 佩帶軍械之禁
-
第四款 民、番結婚之限制
-
-
第二章 番人之教育
-
第一節 熟番之教育
-
第二節 熟番之化育
-
第三節 生番之教化
-
第四節 賜姓政略
-
-
第三章 對番人之課租
-
第一節 番餉
-
第二節 番租
-
第三節 鹽課之蠲豁
-
第四節 番社倉
-
-
第四章 屯制
-
第一節 屯番
-
第二節 養贍埔地及屯田、園
-
-
第五章 防番機關
-
第一節 隘制
-
第二節 隘租
-
-
第六章 征番事略
-
第一節 吞霄番社之討伐
-
第二節 水沙連番之討伐
-
第三節 傀儡番之討伐
-
第四節 大甲番社之討伐
-
第五節 眉加臘社番之討伐
-
第六節 恆春番之討伐
-
第七節 臺東加禮宛番之討伐
-
第八節 奇密社番之討伐
-
第九節 東勢角北勢番之討伐
-
第十節 東勢角南勢番之討伐
-
第十一節 大嵙崁番之討伐
-
第十二節 臺東平埔番之討伐
-
第十三節 大南澳番之討伐
-
-
第七章 漢、番交涉餘志
-
第一節 番人之對外遠征
-
第二節 漢民之番地侵占
-
第三節 中國人對番人之觀察
-
-
-
第十六篇 臺灣之割讓
-
第一章 日本領臺
-
第二章 靖臺事略
-
第三章 對外交涉
-
-
第十七篇 臺灣之地勢變遷
-
第一章 臺江沿岸之變遷
-
第二章 濁水溪流域之變遷
-
第三章 淡水河流域之變遷
-
- 臺灣文化志梗概
- 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