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994年,聯合國發表「聯合國人權教育十年」,敦促各國政府推動人權教育。我國由於被阻於聯合國門外,未能參加十年計畫,但在學術界的努力下,終究還是經由該計畫的啟發,邁開人權教育的腳步;一路走來,至今已逾20個年頭。本書的目的,即在於檢視這20年來人權教育政策的發展與落實,以作為展望下一個20年的基礎。
本書的作者群包括在20多年前即積極推動人權教育的資深學者,以及近年來陸續投入的青壯世代,更邀請非政府組織人士分享其經驗。涉及的主題包括:1. 我國人權教育推動的歷程以及未來展望的分析;2. 國民基本教育中的人權教育規劃與實踐;3. 人權教育的教學方法;4. 兒童權利公約的教育;5. 非政府組織推動的人權教育。
本書的作者群包括在20多年前即積極推動人權教育的資深學者,以及近年來陸續投入的青壯世代,更邀請非政府組織人士分享其經驗。涉及的主題包括:1. 我國人權教育推動的歷程以及未來展望的分析;2. 國民基本教育中的人權教育規劃與實踐;3. 人權教育的教學方法;4. 兒童權利公約的教育;5. 非政府組織推動的人權教育。
- 推薦序
- 序
-
第一章 導論:走過台灣人權教育二十年(李仰桓)
-
壹、人權教育是什麼?
-
貳、人權教育的提出與開展
-
參、走過台灣人權教育二十年
-
肆、期待既分工又合作的局面
-
-
人權教育的推動歷程
-
第二章 台灣人權教育:第一個十年(黃默)
-
壹、前言
-
貳、人權教育推動工作
-
參、中央政府之角色
-
肆、重大挑戰
-
伍、結論
-
-
第三章 台灣人權教育:第二個十年(黃默)
-
壹、前言
-
貳、馬英九政府與課綱爭議
-
參、對於台灣人權教育政策的批評與建議
-
肆、未來展望
-
-
第四章 台灣在個人權利保障上的表現及其意義(但昭偉)
-
壹、日常生活中的觀察
-
貳、台灣社會的文化體質與人權保障
-
參、中國讀書人對民主、自由及人權的態度
-
肆、華人傳統文化對權利理念的排斥
-
伍、傳統人倫思想阻礙個人權利的發展
-
陸、倡議權利的語言
-
柒、對人權教育的建言
-
-
第五章 普世價值、東亞崛起與通識教育(黃默)
-
第六章 推動人權教育的歷程與通識教育的關係(黃默)
-
壹、前言
-
貳、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與知識
-
參、人權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
-
-
-
人權教育的實踐
-
第七章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評析—「為何而教」、「教什麼」及「如何教」(湯梅英)
-
壹、前言
-
貳、人權教育議題的重要性—為何而教?
-
參、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檢視—問題與侷限
-
肆、人權教育議題融入正式課程與教學—教什麼?如何教?
-
伍、結論與建議
-
-
第八章 評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的人權教育(李仰桓)
-
壹、前言
-
貳、聯合國人權教育簡介
-
參、十二年國教所規劃的人權教育
-
肆、對十二年國教人權教育的評論
-
伍、結論
-
-
第九章 台灣的人權教育,有在教人權嗎?—2018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人權教育教學資料分析(林佳範、李立旻)
-
壹、前言
-
貳、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
參、研究資料的分析
-
肆、結論
-
-
第十章 如何教授人權?—以台灣的大學教育為例(雷敦龢)
-
壹、前言
-
貳、第一部分:西方的兩個教育傳統
-
參、第二部分:學生的作品
-
肆、結論
-
-
第十一章 轉型正義的教與學(劉麗媛)
-
壹、課程之外
-
貳、課程的開始—課堂上的小轉型
-
參、課程的開展—人權教育週的規劃與執行
-
肆、結論
-
-
第十二章 人權教育與兒童權利—以兒少參與公共事務為例(林沛君)
-
壹、前言
-
貳、「兒童權利教育」之意涵與目標
-
參、我國兒少參與之實務運用—以縣市兒少諮詢代表為例
-
肆、結論
-
-
-
非政府組織的人權教育
-
第十三章 實踐兒童權利公約的路上—社工實務經驗反思與未來展望(黃慈忻)
-
壹、起心動念
-
貳、當社會工作與人權相遇
-
參、兒少社工實務與兒童權利
-
肆、下一次國家報告
-
伍、結論
-
-
第十四章 尋找土地生根的力量:台權會人權教育實踐(施逸翔)
-
壹、裝備人權、採取行動
-
貳、離開台北是必要的
-
參、尋找土地生根的人權力量
-
肆、結論:台權會人權教育實踐的軌跡
-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