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儒家傳統,本來具足德性和知性,且兩者是本心的一體雙重之發用,先秦儒學和兩漢經學時代,皆無強分兩者為二以及重德輕知的情形。宋明儒由於須因應佛道之蹈步空虛之趨勢,因而特重形而上天理、天道以及心性哲學的理論創造和開闢,順之而突出道德主義,以德性為首出,且以為知性是德性的附屬而拖帶出來的本心之次一序的發用、低一層的存在。原始儒家以至漢儒的經史之學乃至儒家的子學,都顯示了「知性理性」不但是「德性理性」之得以實踐出來構成世間人倫的架構性功能,它本身的客觀和外延意義,亦是知識系統和科學體系得以建立和發展的保證。究諸《六經》和古史籍和子書,均是如此呈現。世俗多以為儒家的讀經、修身和治世皆是唯重的或寡頭的道德主義,其實不然,它是以知性理性來證成德化的人世政治理想境界。 再者,在「知性理性」的帶引之下,中國科學並不缺乏。中國科學之落後,是明末和清朝以後的現象,其因素是從政治引起的,而非中國人的心靈頭腦本來缺乏「知性理性」之思維和創作,世人認為中國沒有科學,固然不是事實,其之歸咎儒家鄙薄知識、輕賤科學,更非正見。本書主旨即是在此關懷和認識之下,來探討中國儒家的經典、文本、人物的知性理性及其展顯。從先秦以迄宋明清和當代的儒家、儒學、儒教和儒政的「知性理性」的內容及其實踐。
- 序文
-
壹 儒家的知性與科學
-
一、關於儒家的「知性心」(「知性理性」)
-
二、經典中的知性及其科學義蘊與儒家形態的科學家
-
三、當代新儒家肯定中國本具知性科學
-
四、結論:朱子與上古大儒的知性和科學實踐
-
-
貳 儒家的知性傳統與象山心學的知性
-
一、儒學不是哲學性的心性學而是經史合一的王官百家意義之學
-
二、以《中庸》為例說儒家積極肯定心之知性
-
三、陸象山學術著重實務踐履
-
四、結論
-
-
參 陽明心學中的知性問題商議
-
一、前言:古儒重視知性
-
二、從《論語》來看先秦儒家的「知性理性」
-
三、理學的正面積極肯定「知性理性」-以程伊川為例
-
四、王陽明的心學之表述
-
五、另一形態-實務、實政、實學的事功型王陽明
-
六、結論
-
-
肆 中韓知性實學義的儒家對比:丁茶山與魏源的照面
-
一、中心與邊陲的辯證性
-
二、十八、十九世紀朝鮮王朝後期與清朝乾嘉道的時代狀況和思潮
-
三、丁茶山與魏源的知性實學
-
四、結語
-
-
伍 論讀經須重理悟且須經史一體
-
一、經典須讀誦和理悟並行不偏
-
二、讀經須經史兼備:即經即史、即史即經
-
三、王船山以史證經及唐君毅的相關詮釋
-
四、結論
-
-
陸 中國儒家的政治文化理想形式
-
一、前言
-
二、孔子的政治文化理想
-
三、從《春秋》起始而觀儒家的公天下政治思想
-
四、歷史脈絡中的儒家之政治文化理想形式
-
五、結論
-
-
柒 清康熙時代臺灣方志和文士著作中的臺灣地理空間生態
-
一、地理的事實和想像:環境空間的雙重性
-
二、蔣毓英《臺灣府志》的臺灣-臺灣自然地理環境的識覺和認知
-
三、高拱乾《臺灣府志》的臺灣-臺灣人文主體性的地理實踐
-
四、文人遊記《裨海紀遊》筆下的兩種臺灣
-
五、結論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