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靈性諮商:心靈成長之旅70問

出版日期
2021/09/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7076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之目的在於協助對此科目有興趣的讀者,能更迅速有效的掌握諮商與心理治療中之靈性成長精華。全書之閱讀可隨意翻閱,可以先看自己有興趣的焦點章節,或者便一章章往下翻閱吧!
由於本人任教過個別及團體諮商(情緒教育之內化與外化過程)將近40年,分化發展出種種新系統,例如兒童及青少年部分多以遊戲治療(沙遊及受虐兒治療);成人部分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用於曼陀羅及投射性繪畫);悲傷治療(華人家庭動力畫及催眠);生命與生死教育(生命量表、信仰及華人潛意識、信念)。而同時也感謝彰化師大輔導系及南華大學生死系兩系給予個人以機會,才能在學術生命上花開五枝:個諮(理情治療)、團諮(投射性繪畫)、遊戲治療(受虐兒的折衷式遊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生命力及靈性等量表)、生命關懷師方案(共24小時,主要目標為諮商相關負面投射議題之潛意識化)及華人家族排列團體之小和解模式工作坊(共24小時,主要目標為潛意識之意識化)。
就主題來說,亦可依焦點分別討論, 例如靈魂/性定義可看1-2-15章、量子力學觀點可走4-6-12章、特殊技能可看7-8-9章、諮商治療可看3-7-14章、宗教信念可看5-6-10章、家族排列可看13-14章、家族悲傷則可參考10-11-15章等。
本書特別適宜作為理解課程的相關補充資料,從學習者的立場提出常見之疑問,並以本書作者多年教學經驗的理解加以解說。
  • 序言 
  • 第一章 靈性治療簡介
    • Q1 超個人心理學演繹
    • Q2 挫折與靈性健康
    • Q3 靈性與全人健康
    • Q4 情緒(結)-靈魂與靈性
  • 第二章 靈魂-靈性的旅程
    • Q5 靈魂與靈性:意識/潛意識/超(無)意識
    • Q6 新世紀觀點之靈魂與靈性
    • Q7 能量與光
    • Q8 東西方的靈性成長之道
    • Q9 量子科學與靈魂
  • 第三章 表達性藝術靈性轉化之療效
    • Q10 表達性藝術治療名詞釋義
    • Q11 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特色
    • Q12 如何用表達性藝術治療來療癒悲傷
    • Q13 認知與感受統合後之新覺察-統整成為新自我
    • Q14 表達性藝術治療與悲傷輔導
  • 第四章 生命意義與靈性
    • Q15 生命意義之內涵
    • Q16 生命意義相關因素探討
    • Q17 生命意義與依附關係之相關
    • Q18 生命意義與依附類型的測量
  • 第五章 靈魂與靈性-宗教與科學觀
    • Q19 靈魂修行與東西宗教觀(蔡維民,2003)
    • Q20 靈魂在基督教看法之發展與現況
    • Q21 靈魂在天主教看法之發展與現況
    • Q22 二十一世紀之量子科學呼應宗教靈性觀點
  • 第六章 細胞、信念與科學
    • Q23 大腦的生物學
    • Q24 壓力與後設認知
    • Q25 信念的生理基礎
    • Q26 靈性(信念-意念)與科學(B. Lipton,2009)
    • Q27 實務篇:意念-地獄-業-光(師生對話,2009)
  • 第七章 投射性媒材之靈性解說
    • Q28 元辰宮道教式催眠
    • Q29 實例分享:當事人的感受-同一種催眠結果卻各有不同
    • Q30 從投射畫看愛情關係中之控制議題
  • 第八章 身心靈的循環與平衡
    • Q31 奧修系統之動態舞蹈
    • Q32 咒語(Mantras)-音聲振動的奧祕
    • Q33 西藏心瑜伽(麥可.羅區格西著,2004)
    • Q34 練功前的肌肉放鬆與心靈意念傳遞
    • Q35 身體動作:靜心與意念平衡
    • Q36 身體的能量療法:敲醒心靈的能量
    • Q37 仁神術(馬麗伯麥施特,2015)
    • Q38 零極限-念力增福法(喬.維泰利、修.藍博士著,2008)
  • 第九章 曼荼羅與個體化
    • Q39 曼荼羅
    • Q40 榮格的個體化與轉化
  • 第十章 華人的潛意識-儒釋道與因果信念
    • Q41 儒釋道的生死觀與民間信仰的交融互涉(陳建維,2011)
    • Q42 透過信仰所反應的內心冀求
    • Q43 華人生死觀影響之下的臨終關懷
    • Q44 因果與業報
    • Q45 佛法的正因果論
    • Q46 業的存在
    • Q47 因果之測量
    • Q48 華人因果業量表
  • 第十一章 臨終關懷之靈性處遇
    • Q49 死亡前的靈性成長
    • Q50 「預期性悲傷」與「死前和解-正面溝通」
    • Q51 小和解與臨終實務問答
    • Q52 死後的靈性成長
    • Q53 生死實務問答
  • 第十二章 通靈與神通
    • Q54 通靈之定義
    • Q55 通靈在臺灣之發展
    • Q56 臺灣的通靈人-靈乩與乩童
    • Q57 如何具備通靈力
  • 第十三章 從不相信到相信
    • Q58 轉化靈魂情結能成長靈性
    • Q59 靈魂與靈魂的相遇-助人者遭逢他人之業
    • Q60 勿逃避悲傷-修負方得正
    • Q61 中國式的和解:安牌位
    • Q62 結論:命運的來源-潛意識之業與意識之習性
  • 第十四章  華人家族心靈排列(CFC)之十年小和解模式效果初探
    • Q63 華人家族排列(CFC)十年效果之文獻回顧
    • Q64 華人家排本質是心靈而非心理治療
    • Q65 華人家族排列之訪談發現
    • Q66 和解效果內涵圖
  • 第十五章 靈性治療總論
    • Q67 追求掌握科學之知見
    • Q68 深入潛意識之旅程
    • Q69 二十一世紀的靈性理論
    • Q70 AI科技與集體意識之躍升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