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十六世紀後期,天主教因利瑪竇等傳教士來華而在中國慢慢傳播開來,甚至獲得明朝某些帝王及官員的歡心。過去亦曾有不少著作記述了這些歷史,但專門從法制史的角度審視天主教在華傳播過程中所引發的衝突與教案,則是過往著作所缺乏的。
本書從「以法論教」的研究角度,完整地討論了晚明萬曆到清代嘉慶道光時期,天主教在華面對的法律與政治的互動與挑戰。作者以這段時期的關鍵刑案及事件為經緯,包括晚明南京教案、清初康熙曆獄案等,剖析控辯雙方如何援引中國國法於廷審周旋,試圖指出法律在教案中不僅有重要角色,更是反教及護教雙方對壘的重要場域。此外,本書又以判牘史料解釋了明代後期對澳門的管治,以及廣東士人對傳教士科學傳教的反應,再以清朝刑部相關的司法史料,釐清了在朝廷眼中,這個外來宗教與具顛覆性質並威脅政權的「邪教」有所不同,從中窺探天主教能繼續於地下傳播的空間。同時又以多個案例點明中國本土天主教信徒在堅持信仰時所付出的沉重代價,由此重現基層教眾在禁教令下的具體司法負擔,以突顯中國信徒的真實面貌。
本書各章的主題雖然不一,但作者按照時序編排,佈局精密,前後呼應,勾勒出中國在帝制晚期與天主教交涉的輪廓與走向,以及歷朝歷任君臣對天主教的定位及態度的轉變,適合對中國天主教史、中國法制史、明清宗教史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本書從「以法論教」的研究角度,完整地討論了晚明萬曆到清代嘉慶道光時期,天主教在華面對的法律與政治的互動與挑戰。作者以這段時期的關鍵刑案及事件為經緯,包括晚明南京教案、清初康熙曆獄案等,剖析控辯雙方如何援引中國國法於廷審周旋,試圖指出法律在教案中不僅有重要角色,更是反教及護教雙方對壘的重要場域。此外,本書又以判牘史料解釋了明代後期對澳門的管治,以及廣東士人對傳教士科學傳教的反應,再以清朝刑部相關的司法史料,釐清了在朝廷眼中,這個外來宗教與具顛覆性質並威脅政權的「邪教」有所不同,從中窺探天主教能繼續於地下傳播的空間。同時又以多個案例點明中國本土天主教信徒在堅持信仰時所付出的沉重代價,由此重現基層教眾在禁教令下的具體司法負擔,以突顯中國信徒的真實面貌。
本書各章的主題雖然不一,但作者按照時序編排,佈局精密,前後呼應,勾勒出中國在帝制晚期與天主教交涉的輪廓與走向,以及歷朝歷任君臣對天主教的定位及態度的轉變,適合對中國天主教史、中國法制史、明清宗教史有興趣的人士閱讀。
- 引論 從法律角度重新審視明末至清中葉天主教在華的發展歷程 譚家齊
-
第一章 暗傷王化?晚明司法與南京教案 方金平
-
提告:沈㴶的御門指控
-
「邪教」?明代律法中的邪術
-
交鋒:雙方的攻守爭持
-
判決:明神宗的「聖裁」
-
行刑:化外人的法外開恩
-
結語
-
-
第二章 惑世誣民:明末廣東粵籍官員對西洋軍事技術及天主教的排拒 譚家齊
-
澳門、廣東與火器引進
-
徐光啟引進西洋火器的計劃
-
盧兆龍對徐光啟的挑戰
-
盧兆龍背後的駐粵疆臣及粵籍禮部官員
-
結語
-
-
第三章 通事治澳:明末香山縣對澳門的管治情況 譚家齊
-
《盟水齋存牘》與王明起案件
-
澳門通事與香山縣令
-
明清兩代管治澳門的不同方針
-
結語
-
-
第四章 康熙曆獄:清初法制下的西洋教士 方金平
-
背景:清初的政治風雲
-
狀告:楊光先興起大獄
-
風水「大逆」:楊光先再控湯若望
-
峰迴路轉:由「凌遲」至「免刑」
-
結語
-
-
第五章 異教邪術?雍乾禁令下天主教的傳行空間 方金平
-
背景:清初教士的復振與朝廷的宗教管制
-
折衷:聖祖康熙及世宗雍正對天主教的態度
-
延續:乾隆朝的教士與教案
-
殊遇:教案中的西洋教士與本土教眾
-
結語
-
-
第六章 永遠枷號:清代禁教下的中國本土信徒情況 譚家齊
-
置於「禁止師巫邪術」律中的禁教細則
-
乾隆以後中國天主教徒的掙扎與堅持
-
結語
-
- 結論 方金平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