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9927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以高校学生、党校学员、党政干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蓝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依据,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借鉴西方经典理论,注重开展国际比较,回顾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解读未来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从讲中国战略、中国政策到讲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中国理论以及背后的中国故事,解答“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后将怎么走”的重大命题,以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各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前言
  • 第1篇 总论
    • 第1章 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
      • 1.1 什么是战略
      • 1.2 什么是国家发展战略
    • 第2章 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
      • 2.1 战略思维体系
      • 2.2 战略决策过程
    • 第3章 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 3.1 规划计划体系
      • 3.2 宏观政策体系
      • 3.3 实施保障机制
      • 3.4 五年规划案例
  • 第2篇 我国发展的战略环境
    • 第4章 国际环境
      • 4.1 国际政治格局复杂多变
      • 4.2 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
      • 4.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 第5章 国内环境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5.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
      • 5.3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 第3篇 新时代的战略思想
    • 第6章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 6.1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6.2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第7章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7.1 经济建设是根本
      • 7.2 政治建设是保证
      • 7.3 文化建设是灵魂
      • 7.4 社会建设是支撑
      • 7.5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 第8章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 8.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引领目标
      • 8.2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
      • 8.3 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
      • 8.4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 第9章 五大理念和一条主线
      • 9.1 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9.2 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4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10章 我国改革进程的历史回顾
      • 10.1 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1年)
      • 10.2 框架构建阶段(1992—2001年)
      • 10.3 体制完善阶段(2002—2011年)
      • 10.4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 第11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11.1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 11.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11.3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第12章 现代市场体系改革
      • 12.1 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 12.2 健全价格形成机制
      • 12.3 维护公平竞争
    • 第13章 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 13.1 统筹各类机构设置
      • 13.2 推进简政放权
      • 13.3 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 13.4 优化政府服务
    • 第14章 财税体制改革
      • 14.1 建立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 14.2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
      • 14.3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 第15章 金融体制改革
      • 15.1 丰富金融机构体系
      • 15.2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 15.3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 15.4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5篇 建设创新型国家
    • 第16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16.1 当今创新理论和实践概述
      • 16.2 我国创新发展的历程
      • 16.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
    • 第17章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 17.1 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 17.2 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 17.3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 17.4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 第18章 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 18.1 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
      • 18.2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18.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
      • 18.4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 18.5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第6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 第19章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 19.1 典型国家产业结构变化
      • 19.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 第20章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 20.1 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 20.2 全球制造业变革新趋势
      • 20.3 制造强国战略重点
    • 第21章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21.1 世界主要国家新兴产业布局
      • 21.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21.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 21.4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 第22章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 22.1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 22.2 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 22.3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 第7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第23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 23.1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3.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 23.3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 第24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
      • 24.1 主要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
      • 24.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 24.3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
    • 第25章 深化农村重点改革
      • 25.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25.3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 第26章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 26.1 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
      • 26.2 脱贫攻坚的帮扶措施
  • 第8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 第27章 我国城镇化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 27.1 世界城市化发展态势
      • 27.2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 27.3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 第28章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
      • 28.1 主要目标: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 28.2 首要任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28.3 主体形态:城市群带动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 28.4 城市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 第29章 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安排
      • 29.1 人口管理制度
      • 29.2 土地管理制度
      • 29.3 资金保障机制
      • 29.4 城镇住房制度
      • 29.5 行政管理体制
  • 第9篇 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 第30章 我国区域发展的历程
      • 30.1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影响
      • 30.2 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
      • 30.3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
    • 第31章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31.1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 31.2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 31.3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31.4 实现东部地区率先优化发展
    • 第32章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 32.1 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 32.2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32.3 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 第33章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 33.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 33.2 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 33.3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 33.4 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格局
  • 第10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 第34章 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
      • 34.1 世界基础设施发展演进
      • 34.2 现代基础设施发展方向
    • 第35章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35.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
      • 35.2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重点
    • 第36章 现代能源体系
      • 36.1 我国能源发展历程
      • 36.2 现代能源体系发展重点
    • 第37章 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 37.1 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 37.2 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发展重点
    • 第38章 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 38.1 我国信息网络发展历程
      • 38.2 我国信息网络发展重点
  • 第11篇 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发展
    • 第39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39.1 公共服务制度概述
      • 39.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第40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40.1 教育改革发展概述
      • 40.2 教育现代化发展重点
    • 第41章 实现更高质量和充分就业
      • 41.1 就业政策概述
      • 41.2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点
    • 第42章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42.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进
      • 42.2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 第43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43.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实践
      • 43.2 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4章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 44.1 医疗卫生制度概述
      • 44.2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点
    • 第45章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45.1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践
      • 45.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 第46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46.1 我国社会治理发展实践
      • 46.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
  • 第12篇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 第47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 47.1 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
      • 47.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演进
      • 47.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
    • 第48章 主体功能区布局
      • 48.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 48.2 主体功能区的四大空间布局
      • 48.3 主体功能区的三大战略格局
      • 48.4 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49章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49.1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 49.2 建设节水型社会
      • 49.3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49.4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管理
      • 49.5 发展循环经济
    • 第50章 生态环境保护
      • 50.1 环境污染防治
      • 50.2 生态保护修复
      • 50.3 应对气候变化
    • 第51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51.1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 51.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 51.3 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 51.4 环境治理体系
      • 51.5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 51.6 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 第13篇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第52章 对外开放的历史地位
      • 52.1 世界文明史是一部开放史
      • 52.2 开放是近代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 52.3 我国四十年开放的伟大进程
    • 第53章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 53.1 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 53.2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 53.3 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
      • 53.4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 第54章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4.1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
      • 54.2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
      • 54.3 “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机制
    • 第55章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55.1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55.2 维护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 55.3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