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以“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制国家”为主题,阐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国家和国家治理超越了血缘关系主导,转变为地域关系主导,形成超大规模的地域领土国家。维系这一国家的帝制体系包括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郡县官僚、行政城市、家户合体、国法规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因素。全书共十五章,以专题形式探讨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晚清王朝时期国家和国家治理进程及内在支配关系。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文前辅文
- 自序
- 目录
-
第一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制国家
-
一 血缘主导地域的王制国家
-
二 地域主导血缘的帝制国家
-
三 政治共同体与帝制体系
-
四 文明共同体与帝制体系
-
五 民族共同体与帝制体系
-
-
第二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皇帝与家长
-
一 家国同构中的君父
-
二 家长独揽式皇权体制
-
三 家长专断性皇权运行
-
四 家族世袭制皇权传递
-
五 终身制皇帝的起源与命运
-
六 国家与皇室的统分
-
-
第三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君臣与皇亲
-
一 孤家寡人与关系权势群体
-
二 能做事亦需谨慎的人
-
三 最贴近亦最危险的人
-
四 庇护者亦实当家的人
-
五 同权贵亦有异心的人
-
六 有合作更有冲突的博弈
-
-
第四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法家与儒家
-
一 秩序建构:专断性与基础性
-
二 以君为主与以民为本
-
三 以法治国与依礼治国
-
四 独尊儒术与法家儒家化
-
五 天理人欲与儒家生活化
-
六 血缘关系与政治统治的剥离
-
-
第五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郡县与封建
-
一 大规模国家的政治联结难题
-
二 郡县制与半封建制的政治联结
-
三 帝制体系下的封建困境
-
四 郡县体制中的地方自封建
-
五 与纵横集权相协调的郡县体系
-
六 以封建为名的分权分治
-
-
第六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城市与乡村
-
一 城市:国家联结与治理的节点
-
二 城市社会:等级身份制
-
三 官府主导的管制型治理
-
四 乡村:血缘、地域与农业
-
五 乡村社会:扁平化结构
-
六 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
-
七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与影响
-
-
第七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政权与族权
-
一 政权他组织与血族自组织
-
二 政权与族权的一体与分离
-
三 政权与经济权力互动的豪族
-
四 政权中固化出身血统的世族
-
五 与政权体系若即若离的宗族
-
六 作为政权体系基础的家族
-
-
第八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编户与齐家
-
一 分家立户:国家纵横治理的基点
-
二 户籍:国家身份的平等与差等
-
三 治之基在户:户籍功能
-
四 编户:以户为基点的官治
-
五 家庭功能:国之本在家
-
六 家庭制度:上下尊卑关系
-
七 家庭精神:百善孝为先
-
八 齐家:以家为基点的民治
-
-
第九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国法与亲情
-
一 规范:国法对宗法的超越
-
二 以皇权为中心的国法
-
三 家族亲情渗透的国法
-
四 国法对家族亲情的维护与利用
-
五 国“有法”与民“无讼”
-
六 基于乡里乡亲的民间法
-
-
第十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忠君与敬祖
-
一 整合:忠君与报国
-
二 忠臣出于孝子与尽忠在先
-
三 忠君报国的政治塑造
-
四 敬祖如敬神:家国信仰
-
五 敬祖的层次与仪式活动
-
六 敬祖的核心价值与其他信仰
-
-
第十一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国与官吏
-
一 官员的特性:事亲与事君
-
二 官员的入职:才能与出身
-
三 官员的升职:唯贤与唯亲
-
四 官员的行为:秉公与徇私
-
五 官员的贪腐:报酬与报恩
-
六 官员的监督:可用与可疑
-
七 官民间的吏:地方与家族
-
八 官吏与帝国:支柱与蛀虫
-
-
第十二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国与士人
-
一 先知先觉者与政治使命
-
二 士人的底色与政治参与
-
三 个体主义者与政治逃避
-
四 知识性团体与政治派别
-
五 体制性吸纳与政治反叛
-
六 绅士化教养与政治基础
-
七 文化传承人与政治文明
-
八 士人与帝国:卫道与异见
-
-
第十三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国与农民
-
一 从宗族隶属农到个体家户农
-
二 家户农的自由与农业文明
-
三 脆弱的小农与沉重的压力
-
四 不得不反与政治行动者
-
五 造反有理与理的生成
-
六 放弃“自由”与寻求依附
-
七 土地税役制度与农民命运
-
八 农民与帝国:根基与土崩
-
-
第十四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国与商人
-
一 超越血缘局限:商人的崛起
-
二 以异己看待商人:抑商贱商
-
三 以交换看待权力:官商一体
-
四 以自我看待天下:政治冷漠
-
五 以行动看待利益:政治表达
-
六 商人与帝国:突破与依附
-
-
第十五章 地域—血缘关系中的帝国与军人
-
一 暴力的正当性:国之大事
-
二 暴力的垄断性:君主专属
-
三 暴力的功利性:工具主义
-
四 暴力的制度性:政治效能
-
五 暴力的私人化:地方家族
-
六 暴力的民间性:社会武装
-
七 军人与帝国:保卫与倾覆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6430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