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庆贺杨国桢教授80华诞的论文集。书中“大会演讲”收录37位学者在大会上的现场发言;“‘海洋与中国研究’新书首发式”收录三位学者对杨国桢教授新近主编的“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特点的总结与推介;“学术述评”收录杨国桢教授的博士生撰写的2019年海洋与中国研究述评;“活动纪事”收录25位作者关于本次大会从筹备到闭幕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学术忆往”收录了16位学者回忆与杨国桢教授数十年来的交往历程。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文前彩插
- 序言
- 目录
-
主旨演讲
-
在“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
构建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
开海洋史研究之先声
-
本地、区域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海洋史
-
关于中国海洋史的理论思考
-
为学者寿
-
海洋史研究与海关资料研究
-
杨国桢教授对中国海洋史研究的贡献
-
海洋中国制度框架的古今之变
-
缘结一片海 情寄万卷书
-
16~18世纪的中国海洋贸易组织与地方精英
-
19世纪香港的海港城市
-
偶遇与再见:我与杨国桢、翁丽芳老师
-
杏坛开风气,海国气象新
-
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朝贡体系的历史反思
-
海洋亚洲的制度化基础
-
《马尼拉手稿》与福建海商
-
中国海洋史的发凡起例
-
从“官督洋办”到“公益法人”
-
19世纪中朝贸易的一个侧面
-
“大人物与小人物”
-
杨国桢老师研究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的贡献
-
湾区、港口与城市
-
舶商与私贩
-
杨国桢教授《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读后二题
-
为了海洋和平与海洋治理
-
教诲如甘霖 润泽我平生
-
杨先生的国家情怀与学术耕耘
-
海洋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
1689年长崎唐人屋敷(唐人坊)的设立
-
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
-
清末汕头通商口岸与跨国贸易网络
-
闽南祠庙碑铭中的国际网络
-
推动海洋研究,沟通中国与世界
-
杨国桢老师和清史传记编撰
-
为杨国桢老师八十华诞献礼
-
杨国桢教授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
-
“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推介
-
用“科际整合”方法构建海洋空间体系
-
万顷纵我一苇如
-
-
活动纪事
-
一
-
十年后再聚首
-
会议筹办历程 见识无常人生
-
筹办联络在海外
-
真心、齐心、用心
-
-
二
-
西服定制背后的故事
-
生日宴侧记
-
-
三
-
远方的祝福
-
晓宁师姐促成了我的厦门之行
-
拜望恩师杨国桢教授
-
-
四
-
鹭岛再聚忆师恩
-
-
五
-
拉家带口去赴约
-
风雨无阻 感恩业师
-
-
六
-
漫步
-
敬畏学问 敬畏大师
-
我与松浦章教授不期而遇
-
-
七
-
杨家将,全家福
-
难忘三幕场景
-
有缘来相聚
-
-
八
-
并不斑驳的记忆
-
己亥年祭拜师母小记
-
祭拜师母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
九
-
感动瞬间 铭记永远
-
第二次合影
-
时光·拾光
-
由附庸而为大国
-
-
-
学术忆往
-
1983~1985年与杨国桢先生学习交流的报告
-
杨国桢教授对海外学者的长期影响
-
自山而海:杨国桢先生的学术理路
-
中国海洋文明史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
中国海洋文明研究的里程碑式著述
-
从海洋寻找历史:中国海洋文明研究新思维
-
张燮《东西洋考》与岭南海洋文化
-
从林则徐到海洋史:杨国桢教授的海洋情怀
-
地域社会研究的海洋视角
-
师恩浩荡,永难忘怀
-
薪火:中国海洋史学的发展历程
-
发展中国海洋史学 构建中国海洋话语体系
-
海洋史学与“一带一路”
-
以学术创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
2019年海洋与中国研究述评
-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6323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