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
第一本完整書寫照護年邁父母的心路歷程。
以「阿德勒心理學」出發,
提醒子女肯定自己「默默守候在一旁的力量」,
學會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
安然走過艱辛又漫長的照護之路!
□看著父母的症狀已經嚴重惡化,不停自責「應該要更早發現」嗎?
□明明還有兄弟姊妹,卻獨自扛著沉重的照護責任,耗盡所有體力和精力嗎?
□和父母的關係不佳,照護時總有疙瘩,如何改善彼此之間的「權力爭奪」?
□生病的父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應該怎麼幫助他們才好?
□照護時總覺得很無力,父母連一句感謝都沒說,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父母經常提出無理的要求,長久下來令人氣憤又崩潰,能不能讓我休息一下?
面對父母衰老、生病,而自己成為照護者時,除了必須拿出時間與體力,照顧無法自理的父母,還須顧及親子間的關係,種種考驗伴隨著病症所衍生的問題,讓照護父母成為一項艱難的任務。當照護者被沮喪、無力的負面情緒淹沒時,該如何自救?岸見一郎以自身經驗向讀者分享照護心得,並結合「阿德勒心理學」,夾敘夾議,書寫當父母生病、需要照顧時,如何陪伴、相處與自我調適。
★成為父母的夥伴,學習生命中的意義
看著父母生病的過程,許多子女不禁害怕起老化帶來的不適與病痛;而挫折沮喪也是在與父母共同生活或進行照護時的心情,像是太晚察覺到父母的病症,或感到分身乏術、照護不周,都會使照護者自怨自艾,獨自一人扛著重擔。
為減輕照護時的精神負擔,岸見一郎將多年的照護經驗、心路歷程完整分享,引領我們從中體悟年邁父母帶來的人生意義,例如「活在當下」、「正向看待老化」、「以其他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憑自己的力量獲得幸福」……人生無法倒轉,我們終究得在歲月的累積中,找到正向意義。
★注重「當下」,與父母重新建立良好關係
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觀念不合的時刻,導致氣氛緊繃、關係僵化。對此,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注重當下」,雖然難以拋開過往的爭執,但若想與父母重新建立關係,就必須抱著從頭開始的心態去相處。
岸見一郎提出「退出權力鬥爭」、「別把父母理想化」、「不要思考為什麼」等方法,提供照護者有效改善親子關係,一步步去除生活上的疙瘩,真摯地坦誠相對。
在照護路上,我們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因此,接受父母變老、變得軟弱或固執、亟需扶持的事實,並適度地尋求外援、正向思考,才是正確因應之道。
【本書特色】
1.以阿德勒心理學,探討子女與高齡父母的關係、自我與家庭的意義,以及展開照護後,自己內心該如何調適。
2.說明患者身心靈的狀態,以便照護者透過心靈層面瞭解高齡父母的內心,協助照護者減輕負擔。
3.鼓勵照護者尋求外援,同時也關照自己,不須過度苛責自己。本書筆調真誠、貼近真實照護情況,給予讀者極大的同理與慰藉。
【安慰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龔文凱/家天使平台創辦人
「這本書想守護的,不只是父母,還有身為守護者的你們。」──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長照議題在未來益顯重要,感謝本書即時出現,讓更多照顧者的『心』,能被好好照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我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照護絕對是苦差事,沒有為什麼,只有怎麼做!我們的客戶95%都是為家屬下單,要肯定為人子女者『默默守在父母一旁的力量』!」──龔文凱/家天使平台創辦人
第一本完整書寫照護年邁父母的心路歷程。
以「阿德勒心理學」出發,
提醒子女肯定自己「默默守候在一旁的力量」,
學會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
安然走過艱辛又漫長的照護之路!
□看著父母的症狀已經嚴重惡化,不停自責「應該要更早發現」嗎?
□明明還有兄弟姊妹,卻獨自扛著沉重的照護責任,耗盡所有體力和精力嗎?
□和父母的關係不佳,照護時總有疙瘩,如何改善彼此之間的「權力爭奪」?
□生病的父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應該怎麼幫助他們才好?
□照護時總覺得很無力,父母連一句感謝都沒說,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父母經常提出無理的要求,長久下來令人氣憤又崩潰,能不能讓我休息一下?
面對父母衰老、生病,而自己成為照護者時,除了必須拿出時間與體力,照顧無法自理的父母,還須顧及親子間的關係,種種考驗伴隨著病症所衍生的問題,讓照護父母成為一項艱難的任務。當照護者被沮喪、無力的負面情緒淹沒時,該如何自救?岸見一郎以自身經驗向讀者分享照護心得,並結合「阿德勒心理學」,夾敘夾議,書寫當父母生病、需要照顧時,如何陪伴、相處與自我調適。
★成為父母的夥伴,學習生命中的意義
看著父母生病的過程,許多子女不禁害怕起老化帶來的不適與病痛;而挫折沮喪也是在與父母共同生活或進行照護時的心情,像是太晚察覺到父母的病症,或感到分身乏術、照護不周,都會使照護者自怨自艾,獨自一人扛著重擔。
為減輕照護時的精神負擔,岸見一郎將多年的照護經驗、心路歷程完整分享,引領我們從中體悟年邁父母帶來的人生意義,例如「活在當下」、「正向看待老化」、「以其他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憑自己的力量獲得幸福」……人生無法倒轉,我們終究得在歲月的累積中,找到正向意義。
★注重「當下」,與父母重新建立良好關係
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觀念不合的時刻,導致氣氛緊繃、關係僵化。對此,阿德勒心理學主張「注重當下」,雖然難以拋開過往的爭執,但若想與父母重新建立關係,就必須抱著從頭開始的心態去相處。
岸見一郎提出「退出權力鬥爭」、「別把父母理想化」、「不要思考為什麼」等方法,提供照護者有效改善親子關係,一步步去除生活上的疙瘩,真摯地坦誠相對。
在照護路上,我們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因此,接受父母變老、變得軟弱或固執、亟需扶持的事實,並適度地尋求外援、正向思考,才是正確因應之道。
【本書特色】
1.以阿德勒心理學,探討子女與高齡父母的關係、自我與家庭的意義,以及展開照護後,自己內心該如何調適。
2.說明患者身心靈的狀態,以便照護者透過心靈層面瞭解高齡父母的內心,協助照護者減輕負擔。
3.鼓勵照護者尋求外援,同時也關照自己,不須過度苛責自己。本書筆調真誠、貼近真實照護情況,給予讀者極大的同理與慰藉。
【安慰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龔文凱/家天使平台創辦人
「這本書想守護的,不只是父母,還有身為守護者的你們。」──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長照議題在未來益顯重要,感謝本書即時出現,讓更多照顧者的『心』,能被好好照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我很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照護絕對是苦差事,沒有為什麼,只有怎麼做!我們的客戶95%都是為家屬下單,要肯定為人子女者『默默守在父母一旁的力量』!」──龔文凱/家天使平台創辦人
- 前言 關於照護之事,無法再置身事外
-
Chapter1 要與年邁的雙親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
不知不覺間,出現在父親身上的異狀
-
能夠理解父母真實樣貌的是家人
-
太晚察覺病症的理由
-
罪惡感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
應該與年邁的父母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
與父母的關係將延續到最後
-
親子關係性質所導致的照護難題
-
放心不下父母
-
為何自己一個人承受?
-
為了不讓照護成為苦差事
-
-
Chapter2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
「忘記」的意思
-
何謂失智症?
-
記憶障礙與危機感
-
並非忘記,而是過去會改變
-
忘記重要事項有其意義
-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
遺失過往的父親希望從頭來過
-
「忘記」的目的
-
記憶障礙也可能不是問題
-
正因為受苦才活得像人
-
「健忘」治不好,「遭竊妄想症」卻治得好
-
「想做」與「能做」之間的落差形成了自卑感
-
適切因應父母的言語舉動
-
周邊症狀的目的是獲得目標對象的關注
-
子女對父母宣洩情緒的目的
-
腦是身體的一部分,終究是心靈的工具
-
不以生產力看待人類的價值
-
人一老,就無法確信自己的價值
-
-
Chapter3 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關係
-
別想著要回報父母恩情
-
可以與父母從「當下」開始關係變好
-
重新開始與父母的關係
-
只能與「眼前所見」的父母一起過日子
-
思考「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
-
即使是不可抗力也不要過度自責
-
承擔決定的責任
-
不完美的勇氣
-
「默默守候一旁」的力量
-
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看待父母
-
別錯過他們的求救訊號
-
子女也要放下權力
-
退出權力鬥爭
-
抱持寬容的心,不責怪父母
-
認真但不必嚴肅沉重
-
對照護甘之如飴的心境
-
無須為離開父母身邊找理由
-
照護與養育子女的差異
-
不用減法看待父母的言行
-
懂得求援也是一種獨立自主
-
-
Chapter4 年邁的父母教給我們的人生意義
-
以肯定的角度看待老化
-
慶幸沒有變化
-
切實感受此刻與他同在
-
體會父母反覆說同一件事的樂趣
-
不是讓他回想起來,是從頭再來
-
用對方的邏輯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
個人的時間軸與共通的時間軸
-
所謂活在現在式的世界裡
-
成為父母的夥伴
-
是否能認知他人的存在?
-
不要問試探性的問題
-
不要期待父母的「感謝」
-
以「存在」的層級去接納、鼓勵父母
-
父母的健在即是對家人的貢獻
-
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
-
子女並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
-
Chapter5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
與醫師、護理師、照護者的關係
-
對醫師的不信任感
-
對專業人士有何期待?
-
生病不代表「低人一等」
-
請求協助,但要給對方保留拒絕的空間
-
-
Chapter6 邁向無條件肯定存活價值的社會
-
一個可以放心罹患失智症的社會
-
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
-
改善關係的決心將會改變一切
-
對於活著這件事表示感謝
-
人生並不是一直線
-
為了敬重父母
-
- 後記 感謝在照護路上攜手相伴的人們
- 改版後記 從年邁父母身上學到的事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