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我国也深受其害。中国社会科学院荒漠化治理课题组经过20年的跟踪研究,填补了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缺席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空白。全书以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分为总论、分论和展望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现状态势、成因机理、治理举措与治理成效,系统梳理了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的治沙经验,并全面展望了未来我国荒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保障政策。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中国荒漠化治理研究撰稿成员
- 前言
- 目录
-
第一部分 总论篇
-
第一章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
一 自然环境条件
-
二 地区开发进程
-
三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
-
第二章 荒漠化现状与演变态势
-
一 荒漠化土地面积与结构
-
二 荒漠形成与发展过程
-
三 荒漠化演变动态
-
-
第三章 荒漠化影响因素分析
-
一 荒漠与荒漠化的本质
-
二 影响荒漠化演变的基本因素
-
三 影响荒漠化演变的主导因素
-
-
第四章 荒漠化机理分析
-
一 荒漠化机理学说评述
-
二 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
三 不合理农牧业经济活动与荒漠化形成的关系
-
四 荒漠化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反馈
-
-
第五章 荒漠化治理策略
-
一 制定治理对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总体策略
-
三 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及调控途径
-
四 荒漠化治理的技术途径
-
五 荒漠化治理的政策体系
-
-
第六章 荒漠化治理模式
-
一 国外荒漠化治理模式综述
-
二 国内荒漠化治理模式总结
-
三 国内荒漠化治理模式述评
-
-
第七章 荒漠化治理样本
-
一 样本点选取的依据
-
二 样本点实地调研分析
-
三 荒漠化治理样本的系统总结
-
四 警惕我国北方荒漠化治理中的生态破坏
-
-
第八章 北京沙尘暴成因及治理途径
-
一 北京沙尘暴的形成及源地变化
-
二 北京沙尘暴的成因及趋势判断
-
三 北京沙尘暴治理的经验教训及治理新途径
-
-
第九章 荒漠化治理措施
-
一 政策措施
-
二 治理工程
-
-
第十章 荒漠化治理成效
-
一 治理效果
-
二 治理成效综合分析
-
-
-
第二部分 分论篇
-
第十一章 科尔沁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区域概况
-
二 荒漠化基本态势
-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
五 政策建议
-
-
第十二章 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区域概况
-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
五 政策建议
-
-
第十三章 浑善达克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自然状况
-
二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三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
四 主要措施及治理成效
-
五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
第十四章 毛乌素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区域概况
-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五 政策建议
-
-
第十五章 库布齐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区域概况
-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五 政策建议
-
-
第十六章 阿拉善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区域概况
-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 政策建议
-
-
第十七章 柴达木及长江源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
一 区域概况
-
二 荒漠化演变过程与现状特征
-
三 治理措施与成效
-
四 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
-
第三部分 展望篇
-
第十八章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缺乏系统治理规划,各项举措衔接欠佳
-
二 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治理难度将会加大
-
三 治理成本快速增加,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
四 后期管护有待加强,治理效果亟待巩固
-
五 农业用水过度扩张,生态用水问题凸显
-
六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高层专业人才匮乏
-
-
第十九章 荒漠化治理思路、原则与目标
-
一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的总体思路
-
二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
三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的总体目标
-
-
第二十章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策略
-
一 因地制宜规划,分区系统治理
-
二 收缩农牧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
三 整合治理工程,构建治理体系
-
四 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社会潜力
-
五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永续发展
-
-
第二十一章 完善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建议
-
一 理顺荒漠化治理组织机构设置
-
二 制定荒漠化地区系统发展规划
-
三 完善草原产权林权制度
-
四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
五 加强水资源“开源节流”
-
六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
-
七 加快发展沙产业
-
八 大力发展风光发电产业
-
九 着力提高教育科技水平
-
十 控制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规模
-
十一 建立荒漠化防治特区
-
十二 强化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管理
-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一 会议合影
- 附录二 野外考察照片精选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5620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