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0621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師最新著作。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以上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想要優雅地老化,除了要聽媽媽的話,更要學習劉主任
  • 【推薦序】秀枝不老粉絲團
  • 【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 一 獨居而不孤獨
    • 米店女兒的「幸好」人生
    • 我是老人好自在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 健康長壽的三個實用處方
    • 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 「超前部署」,才能瀟灑獨居
    • 好朋友有益健康
    • 我要怎麼說再見?
  • 二 求助,也能自助
    • 感恩的力量,超出你的想像
    • 既能「自助」,也不怕開口「求助」
    • 多樂觀,多健康
    •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 人生中,何時「等得」?何時「等不得」?
    • 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 挺住了,一切好談
    • 十八歲痛哭的事,六十八歲發現其實不重要
  • 三 年老卻不衰老
    • 吸收醫學新知,促進老年健康如「金」
    • 做好準備,大齡族照樣快樂出遊
    • 多旅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熟年要「腳勤」,健身、健腦又舒心
    • 我愛健行
  • 四 一起預防失智
    • 朋友相聚,「快樂食堂」防失智
    • 擔心會失智,需要提早檢測?
    • 預防阿茲海默症,「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 長期壓力大,當心形成失智危機
    • 阿嬤變回小女孩?原來是失智的幻覺
    • 失智變嚴重,最好別再戴假牙
    • 帶失智的親人出遊,用「單選」更貼心
  • 五 積極照顧健康
    • 瘦身,如何聰明地吃?
    • 聲音「變老」了,怎麼保養?
    • 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
    • 記不住,可能是「失語」,不是失智
    • 突然不會說話?要小心!
    • 「味覺」不見了,該看哪一科?
    • 愛打高爾夫,也會有運動傷害
    • 幸好,是帶狀疱疹
  • 六 持續學習新知
    • 「遠距醫療」的時代來了嗎?
    • 無論世代如何變化,醫師醫病,也醫心
    • 從人生看大腦,有無限可能
    • 你有照著「醫囑」服藥嗎?
    • 網路流傳的醫療資訊,能信嗎?
    • 從寫作開始,人生總要試一回
  • 誌謝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