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把中国共产党及其理论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知作为一个特定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具体对象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力求弄清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同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和当代中国现实,对一些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观点作出了理论回应,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比较好地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序一
- 序二
- 目录
-
导论
-
一 选题旨趣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概念界定
-
-
第一章 一大至六大:从“资本主义式”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
一 一大前后:中国也是“资本主义式的”?
-
二 “远东会议”前后:“半殖民地”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
三 1926年:“两半说”首次出现
-
四 五大:突出强调中国的“封建或半封建关系”
-
五 六大:“现在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半封建制度”
-
六 六大之后:“两半说”首次被政治地肯定
-
-
第二章 六大至六届六中全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首次被学术肯定及其广泛传播
-
一 党的高层领导:直接参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
二 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从学术上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
-
-
第三章 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系统建构与最终确立
-
一 党的领袖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采纳与建构
-
二 知识分子主体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的响应与认同
-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写入党的决议并成为定论
-
-
第四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要素分析
-
一 谁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共产国际与中共认知活动的关系
-
二 不同时期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领袖主体与知识分子主体的联动
-
三 主体与理论客体的互动:唯物史观成为党认识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武器
-
四 主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党的社会性质认知与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变化的关系
-
五 理论客体与实践客体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促成“两半论”的产生
-
-
第五章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
一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二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
-
三 “两半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四 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知的现实意义
-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4637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