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我想把糟糕的自己藏起來!」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感到尷尬、自卑、內疚、慚愧……,請不要覺得可恥,我們可以從這些羞愧的情緒中找到復原的力量。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被羞愧淹沒的內在小孩。自責、屈服或反擊等不同的表現,是我們隱藏與迴避羞愧的方式。走出自我否定的陰影,理解隱藏在面具後的羞愧,才能重拾自尊,找回愛與信任,面對真正的自己。★AMAZON讀者4.5顆星好評「我很糟!」、「都是我的錯。」、「我應該受到懲罰。」這種自我貶抑的羞愧、自卑、內疚,是最痛苦、最難處理,也是最容易讓人失去行動力的負面情緒。因為像是悲傷或憤怒等負面情緒,可以透過言語表達、大哭大叫,或用運動冥想等方式發洩或釋放。但如果我們覺得丟臉、自責時,會不希望被人發現,當這樣的情緒在內心日久鬱積,就會以我們始料未及的威力造成傷害,同時也影響我們的想法、人格、健康,以及人際關係互動(包括:伴侶、親子、朋友、同事等)。最初始的羞愧情緒是在嬰幼兒時期,與母親的「分離焦慮症」是寶寶渴望能和媽媽產生連結的呼喚,也會讓細心的母親有所回應。不過,成年人的羞愧卻無法獲得關愛,從而失去他人穩固的支持與接納。長期存在的慣性羞愧也和過去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它會讓人遠離當下,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從前那個孤立無助、無能為力、任憑別人好惡擺布的時期。每個人感受到的羞愧強度都不同,反應也各自不一,輕則讓人害羞尷尬,想要逃離;重則使人自我封閉,拒絕對外接觸,又或以暴力攻擊他人,甚至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然而,已成年的我們不該讓自己停留在羞愧狀態,而必須學會了解和主動滿足自己的種種需求。作者從事心理治療工作長達二十餘年,在書中提出許多有助於意識到自身羞愧反應的心理練習,並列舉諸多親自處理過的案例。他希望本書可以使我們面對自己負面的自我圖像、擺脫種種讓自己失去動力的感覺,得以安然自在地過著不再感到害羞、丟臉、尷尬、內疚的低自尊生活。本書重點 如何解讀「羞愧」,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有些自卑的人,覺得別人的心情與反應一定與自己有關,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孩童身上。像是父母感情不好時常爭吵,甚或打罵小孩出氣,孩子就會覺得必然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有人則會把愧疚轉為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配過好的生活,或覺得別人對自己好一定是有目的。如果沒有深入了解自己羞愧的原因,就會形成扭曲的人格。 為了活下去,必須學習與羞愧共處。為了迴避或隱藏避羞愧的感覺,我們會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好讓自己不需面對那些不愉快的低自尊狀態。例如:因為憂鬱而保持低調且不想引人注目、攻擊或罷凌別人、不斷道歉或從不道歉、力求完美……等。這些都是逃避羞愧的生存之道,會隨著你人生進入不同的階段而改變,或具有不同的意義。 當自己「不夠好」的真實面貌終於出現,如何解決與另一半漸行漸遠的難題。伴侶、情人之間的連結感,會受到羞愧的阻礙。書中列舉十七種在親密關係會出現的不親密的行為,諸如:羞辱對方:其實這是羞愧者在向另一半求救:「請多關注我,讓我的情況好轉。」吃醋:因無法面對自身的愧疚,認為別人總是比自己好(更聰明、更富有、更有吸引力……),而逐漸破壞與另一半的關係。口是心非:重視另一半的需求更勝於自己的想法,如此會因為持續自我壓抑而累積憤怒。屈服:因為覺得羞愧,因此利用迎合對方的心態與伴侶相處。 82個心理練習,從羞愧中找到復原與療癒的力量。書中有82個實用的心理練習,包括:我為什麼會覺得丟臉、羞愧為何對我有益、我在嫉妒什麼、我可以說「不」、即使犯錯也沒關係……等。這些練習能教你如何透過自我察覺與探索,擺脫自責愧疚與自我封閉,重新找回自尊及自我價值,與自己和解。◎好評推薦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執業諮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瑪那熊 諮商心理師、親密關係講師「當覺察自己的羞愧情緒,調整與修正了羞愧想法,瞭解羞愧所帶來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力。能讓羞愧逐漸被鬆動、瓦解、逆轉、產生質變,並從中萃取出對自己有利的正面力量。」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羞愧情緒很容易被忽略,它不像憤怒那樣大鳴大放,也不像憂鬱、悲傷容易吸引別人的關心照顧,它是更為深層、隱微與複雜的情緒。」諮商心理師、親密關係講師 瑪那熊
- 推薦序 走出羞愧的牢籠,你是值得被愛的! 陳志恆
- 推薦序 與羞愧對話 王意中
- 推薦序 找出仇視與憤怒,背後隱藏的真相 瑪那熊
-
導論 我想把糟糕的自己藏起來
-
有毒的羞愧,禁忌的話題
-
羞愧有害身心健康
-
羞愧日記這樣寫
-
羞愧,不只是羞愧
-
-
第一章 被羞愧淹沒的內在小孩
-
害羞的練習
-
自我抑制的情緒
-
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
雖然很丟臉,但沒關係
-
-
第二章 當你身陷羞愧的情緒黑洞
-
從生物心理學看愧疚如何運作
-
當「羞愧」變成習慣
-
羞愧者的五大認知模式
-
你如何看待自己
-
被羞愧綁架的七大原因
-
是受害者,但也可能成為加害者
-
情緒的控制與調節
-
示弱,是求生的法則
-
慣性羞愧是惡性循環
-
心理不舒服,身體也受苦
-
總是覺得「我不配」
-
及時羞愧V.S.慣性羞愧
-
-
第三章 探索與羞愧近似的七類情緒
-
一、內疚
-
二、焦慮
-
三、憤怒
-
四、害羞和尷尬
-
五、噁心和厭惡
-
六、孤單寂寞
-
七、內在的自我批判
-
-
第四章 逃避羞愧、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
-
一、處於攻擊的自我防備狀態
-
二、羞辱別人
-
三、覺得憂鬱
-
四、控制別人
-
五、不斷道歉或從不道歉
-
六、色情化和性慾化
-
七、表面順從,內心卻忿忿不平
-
八、智識化
-
九、緊抓不放
-
十、給自己壓力
-
十一、完美主義
-
十二、追求名利聲望
-
十三、進行抗爭
-
十四、失去自我
-
十五、靈性逃避
-
十六、覺得驕傲,感到自豪
-
十七、使自己堅毅卓越
-
十八、讓自己變成隱形人
-
十九、屈服
-
二十、寬恕
-
二十一、逃避
-
-
第五章 伴侶關係裡的羞愧,讓彼此漸行漸遠
-
親密關係裡的不親密行為
-
伴侶間的性行為和羞愧
-
性別動力學
-
-
第六章 擺脫羞愧的心理練習
-
找回從前的自己
-
一些實用的心理練習
-
-
結論 幫助你和他人,都找到不再羞愧的自己
-
培養羞愧復原力的六大祕訣
-
請保護你的孩子(對伴侶也適用)
-
- 謝辭
- 心理練習總整理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